首页影师开示明影法师:三重世谛因果

上篇  下篇

明影法师:三重世谛因果

2025 年 09 月 15 日

一、世谛因果(空前假)

 

我们现在所说的因果多属于世谛因果(空前假)的层面,是依据佛陀教导建立的对因果规律的认识。因为是依据语言教法和理性思维而建立,又因为我们尚未通达法性,还是凡夫,有烦恼,有我执,理性思维有天然的矛盾性、局限性,所以此时对于因果规律的认知,势必存在教条、相似、僵化、矛盾等问题。

 

我将此称之为“空前假”,即证入空性之前的对于因果的认知,是一种相对的正确。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入、趋近,但也没有绝对准确的可能。所以,大家对于目前自己所理解的因果智慧不要太纠结,一定要清楚地知道我们对因果规律的认识必然是有局限的。正因为如此,在生活中运用时,我们会经常遇到困惑。

 

二、真谛因果(证入真如)

 

这是凡圣的分水岭。只有证入空性智慧,见到我们的本心,这个时候才是因果的亲证和统一境界。因果一如,即因即果,讲的便是这个境界。

 

《坛经》里讲:“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只有见到本心,一切因果才能在此时统一。在这之前,我们对于因果的认知总是片面和教条的,只能是信佛所说,并依据佛陀的言教不断研究,但不能如实通达因果规律。只有证入真如,因果才能统一。

 

三、世谛因果(空后假、中前假)

 

证入真如之后,依于真如法身,整体觉观幻象世界的因果关系,对于世谛因果的认知才会客观准确,与此前的认知在性质上就完全不同了。我们之所以无法实现这种观照,是因为我法二执都还没有破除,深陷现象界的束缚中。只有证入法身以后,才能真实觉观诸法如幻,准确认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此时足以说法利人,但尚未圆融二谛。禅宗祖师在彻悟以后,证入了真性,通达了真谛因果,但还不能完全通达现象界的规律,因此,并不能完全准确判定他人境界及未来弘法成就。

 

沩山禅师曾让仰山禅师评价同门法兄弟的境界,仰山禅师回答:法兄弟们传承您的佛法,就像把水从一个瓶子倒入另一个瓶子,可以滴水不漏,毫无差错。但是,他们未来的弘法成果,我不敢轻易判定——“位未齐于曹溪,不敢为人授记”。仰山禅师作为沩仰宗第二代祖师,非常卓越,曾在梦中升到兜率内院听法,而且位列第二,堪称弥勒菩萨座下的重要上座,却不敢轻易预言。只有到了六祖大师的境界,才能准确为人授记。

 

由此可见,虽然祖师们通达了真性,但对于世谛因果的认知还不能究竟圆满,所作判断并不能准确无误。即便证悟已久,对因果的认识非常深刻、透彻了,也一定还会有局限。因为,从彻悟到十地圆满,都不是彻底通达因果的境界。所以,禅宗祖师所提倡的教法主要是证悟真性,而不过多涉足世谛因果。

 

四、中道因果(二谛圆融)

 

中道因果,也就是二谛圆融的究竟境界,这是唯有诸佛才能圆满的智慧,一方面圆满证入真性,一方面彻底通达一切现象因果本末,能在一切世界建立教法。诸佛就是真理的化身,是一切真理的拥有者,可以准确无误地教化众生。

 

诸佛能洞察众生的根器与因缘,无论引用什么比喻、因缘故事,都能令众生欢喜受益;所讲法义,都能一语中的。有些众生听法后不能立即觉悟,也会在多生以后应验,这都在诸佛的掌握之中。这是最理想的教育境界。通达中道,即是二谛圆融,了知一切因果规律,这是诸佛的究竟智慧。

 

真谛境界属于自受用。众生无法分享诸佛的真谛境界,但可以通过佛陀宣说的教法得到利益。佛陀为我们讲的因果智慧,属于成佛后的智慧,乃是世谛因果的圆满法义,可称之为“中后假”,这是成佛以后才有的高度。

 

并不是说世谛因果高于中道因果,而是站在实践的角度,圆满成佛之后所阐释的一切因果法,才是最为清净、透彻、准确且纯客观的真理。

 

五、世谛因果(中后假)

 

在经论中,一切因果故事都由佛陀叙述。祖师们通常并不多讲因果案例,阿罗汉们也只是转述佛陀所说,因为只有佛说的才是百分之百准确。以阿罗汉的智慧,虽然能够前知八万劫、后知八万劫,但在无限的生命长河中,这十六万劫也只是其中一段。因为智慧并不圆满,佛陀在世时,很多阿罗汉对学人的根基判断,有时会出现错误。

 

只有佛陀叙述的因果才是准确无误的,因为只有佛陀圆满通达一切万法的因缘本末,所以佛陀讲的因果故事,是中道智慧的自由运用,这才是我们建立因果观念的依据。

 

对这几种大乘的因果智慧,我们再比较一下:

世谛因果(空前假),这是我们凡夫现在能学能知的因果法则

真谛因果,证入真谛,依禅宗智慧要彻悟,见法身,相当于成就法身佛。

世谛因谛(空后假)此时虽然已入圣位,但对因果规律的认识也还没有圆满。

中道因果,这是成佛的境界。

世谛因果(中后假)此时对因果规律的通达才是圆满的。

这就是三重世谛因果的次第,我们处于最开始的凡夫智识阶段

 

佛陀阐释的因果智慧是准确无误的,但我们因地学人的世谛因果观念(空前假),是依佛陀叙说的圆满因果智慧(中后假)而建立的。说法者与听法者之间的差距,犹如天渊。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觉知。

 

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通过佛的语言,真正消化因果智慧,谈何容易!但是,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就会知道不能简单地理解法义,要不断地研究,深化我们的认知。否则,就会生出很多错误的观念。

 

比如,经常有人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种说法流传很广。常人说的因果都属于世谛因果的范畴,当我们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时,那个“因果”是指什么呢?如果是指因果的道理,那么这一道理会在万法之外吗?万法都空掉了,还有一个因果规律不空,怎么会有这回事呢?这句话显然是错的。

 

当然,这句话的用意,是想提醒学人不要因为学了般若,就堕入无因无果中,不要拨无因果,忽视生活中对因果的践行和遵守。发心是好的,但是这种说法强化了我们现在认识的教条因果的高度,而且把它与事物现象的关系搞错了。

 

事实上,一切规律都是现象的规律。“万法”就是现象,现象没有了怎么还会有因果呢?显然不成立虽然强调了因果法则的严肃性,却也放大了对世谛因果的执着,让人抓住一些抽象的因果观念牢牢不放,其结果是永远无法真正通达因果。要想通达因果,就要放下这些教条,才有机会证入真谛因果。

 

如果认识不到这句话的矛盾性,我们就会束缚在只是相对正确的因果观念中。因为不准确,所以不能开发深智慧。类似这种错误说法,在流行的观念中比比皆是,我们需要谨慎辨别。

◎ 根据2020年明影法师讲《因果法则》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