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师开示明影法师:能思能念的是谁

上篇  下篇

明影法师:能思能念的是谁

2025 年 09 月 09 日

2024年1月2日,药山寺癸卯年禅七开示
 
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到拈花微笑,将禅宗这一法付予摩诃迦叶尊者;从印度二十八代到东土——无论是从初祖到六祖,还是六祖以下分成南岳和青原两系,再到后来五家分灯,这一路传来,参禅用功都是高度一致的。

这一法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的慧观功夫,称为“南天竺一乘无得正观”,在大乘慧观中最为殊胜。

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人来说,想要掌握它并不容易,所以,我们大家听得迷闷、参不起来、找不到感觉,这很正常,这正是我们成长的地方。不会、不熟悉、把握不好,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行禅、坐禅、听开示、吃饭、睡觉,不断体会,不断探索。如果一听就懂,一用就灵,我们大家绝对不会流浪到今天。

唐宋年间的很多祖师,座下常有上千门人围绕,比如沩山禅师在宁乡,有一千五百弟子;雪峰禅师在福建,有一千七百弟子;大慧禅师、法眼文益禅师座下也都是一千多人。那可是唐宋年间的禅人,随便哪一位,来到今天都是大禅师。但事实上,大家可以打开诸部《传灯录》看一看,其中有多少开悟得法的?为数极少。为什么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到宋末就不传了呢?因为禅宗传的是开悟的祖师,传的是明心见性的法身大士,没有这样的人就不传。这说明想要真正深入禅宗堂奥,并非易事。

如何才能深入呢?把话头参好,参得越来越精纯,能够有意无意地都在参禅,参到妄念不生,参到昼夜功夫不间断,不管是睡觉、劳动,还是待人接物,都处在疑情参究的状态,这叫功夫落堂。到了这一步,开悟就很现实了。古人磕着碰着开悟了,大多以此为基础。但也不是说,功夫只有到了这个高度才能开悟,大家不要片面理解,因为每个人过去生积累的般若因缘实不可思议。相反,修行到了这个境界的人,没有开悟的人也为数不少。为什么?因为无明还没有突破,就像钻一条黑暗的隧道,隧道太长,这辈子难以到家,这也是基本情况。

就以在禅堂用功来说,大家能喜欢学,想用功,在努力,已然很好;学会了参禅,找到了感觉,偶尔一枝香能够稳坐不动,疑情不断,更是稀有。

用功的时候找不到感觉,怎么办呢?就在不会的地方努力体会,努力用心。学习参禅,一定是一个反复思维、反复研究、反复体会的过程。开始时可以多方尝试,这个话头参一参,那个公案搞一搞,也可以念念咒子,忆持一段经论,忽然间一念疑情现起,一枝香就过去了。

有了感觉,接下来的用功就相对容易一些。但是,有感觉也不意味着总有感觉,一个七下来,有一枝香、半枝香能够身心安稳就很难得。虚云长老在开示中也讲,很多人不是在参话头,而是在参话尾。看似在参“念佛是谁”,实则是在念“念佛是谁”,根本没有把疑情提起来。为什么?因为我们一直处在思维心的状态——思维的时候就是话尾,不思维的状态才是话头。由话尾到话头,需要不断体会,不断努力。当功夫用久了,渐渐地,妄想心就会减弱,心变得越来越清净,这时就容易生起好的功夫状态,身心条件越来越好,总有一天能用好功。

大家不管在哪个阶段,都要有耐心。已经学会参禅的,就努力把它参好,不断地提话头,直到疑情能稳定生起。

古人把参禅比作射箭,当我们提起话头:“药山一句子,究竟是什么?到底是什么?”疑情生起,就像一支箭射向空中。过了一会儿,没劲了,箭要往下掉,立即再射一支:“究竟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参!”疑情又有了,相当于又一支箭射上去,顶住了前面的箭,箭箭相抵,以此来维持一枝香的好功夫。久而久之,一旦提起疑情,稳定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再提起疑情也会越来越容易,相当于箭射得越来越远。当疑情中断了,稍一作意,疑情就能生起,这时即便不开悟,人也会很轻松自在。烦恼都是想出来的,把话头一提,粗的分别就会停止,还能有什么烦恼呢?就像三级火箭可以把卫星送到太空,生起的疑情能够把我们的心境维持在思而无思、不思而思的参禅状态。这就是功夫成熟的标志。

由不会到会,不容易到容易,不熟悉到熟悉,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我们还没到这个阶段,就要不断体会,努力思维。

在选择话头时,可以认定一个话头来参,也可以反复多参几个话头,必然要有一个寻找的过程。不同的话头、不同的参究方法,生起的疑情非常相似,但是它的着力点、下手处以及善巧方便,结合每个人的心理,又有所不同。

我们参百丈下堂句“是什么?”,参“药山一句子”,这些都是大祖师传下来的无上法宝,也可以说是密法中的密法,是生起观照般若的殊胜方便。时下最流行的,是参“念佛的是谁?”。参“念佛的是谁”有个好处,不需要对祖师语录公案有很深入的了解。但是,如果参“药山一句子”,就要对药山禅师非常了解,对禅宗公案也要很熟悉,才会有信心,参起来才会有力量。参“念佛的是谁”就不必如此,因为大家对念佛法门很熟悉,参究的原理也容易搞明白。

所念的是佛号,能念的是什么呢?能念的是我们的心。所念的佛号有声音,听得见,有一个执取的对象——执持名号,但是能念的心看不见,也没法看。所念的佛号有生有灭,能念的心当然也是生灭法,但它是离我们本心最亲切、最亲近的意识,它最活跃。念佛是如此,能看、能听、能说的,也都是这一颗心。所以,我们这颗心“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都是此时此刻觉知心的作用。 

我们的觉性就是真如佛性,觉性最亲切的作用,就是此时此刻能思能念的心。因为我们不清楚它,还没有把它搞明白,所以它还是无明的、分别的、生灭的。但是,它与真心最近,是真心在我们还有无明分别的此时此刻,最亲切、最活跃的作用。所以,把它搞清楚了,修行就会有所突破。这是转凡成圣、转识成智的关键。

我们直接来体会:念佛的是谁呢?能念的是什么呢?或者说,思维的主体是什么?所思的有很多名词、形象等等,那么能思的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非常好理解,又比较好操作的智慧法门。所以近代以来,参“念佛的是谁”,就成了禅堂里普遍提倡的用功方法。用念诵佛号来调伏粗心,以参“念佛是谁”来深究心体。相对于念佛法门来说,参“念佛是谁”就是念实相佛,念自性弥陀。这是参“念佛是谁”的法义原理。虽然解释不同,但功夫就这一个——是谁?是什么?

我们这颗心,看是看不见的,也不好感觉,一感觉就成了对象。它不是对象,而是能知能觉的主体。所以,问终究是问不下去的,问不下去就对了,这时就能把思维心卡住。古人比喻为“钻牛角尖”,牛角尖钻到头,只能返本还源;没法往下想,就能把思维心抓住。思维心被抓得越牢,就意味着我们那个轮回不息的、强大的妄心机制就会越来越弱。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参禅的练习,就是参念佛的是谁?究竟是谁?到底是谁?参!没劲了,再参!就这样用功。如果参不下去,可以先看——念几句阿弥陀佛,看看那个“阿”字是怎么起来的。即便是心念,它也有声音,这一念起于何处?很多人认为这能念的就是佛性,这是不对的!有能有所,当然是有对待的分别心。但是它离本心最近,不能说它就是本心,而是要在此处参问本心。默默地看,默默地参,越参越迷闷,忽然间那个状态有了,不疑而自疑。就像我们找东西,既找不到也想不起来,毫无头绪,心里很迷闷,这与初学参禅找不到感觉是一样的。

念佛的是谁?当只有这个疑问状态的时候,就如同一支箭射向了空中,这就是在向空性进发,向我们本具的觉性智慧回归。

参“念佛的是谁”相对来说比较好用功,类似的疑问也可以随时随地提起来——吃饭的是谁?走路的是谁?胡思乱想的是谁?想参禅的是谁?想解脱的是谁?……

香严智闲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他和我们今天的人一样,非常聪明,但是也正因如此,功夫始终不能相应。百丈禅师圆寂以后,他来到湖南,在师兄沩山灵佑禅师座下继续参学。

沩山禅师很善巧也很慈悲,问他:“听说你在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我且问你,生死根本,父母未生以前,试道一句看?”

这一下就把香严禅师问住了,他回去查遍经论,实在找不到答案。到底应该如何下语呢?他恳求沩山禅师给予指点。沩山禅师狠狠地拒绝了:“我若讲给你听,以后你定会恨我,所以绝不告诉你。”

古人常说“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君通”,“板齿生毛”——宁肯牙齿长了毛也不能讲。为什么?这一定是要自己来参悟。讲出来的都是知识,是别人的,终究与自己无关。

香严禅师很气馁,于是拜别沩山,外出参学。他来到河南,在南阳慧忠国师的塔院住了下来,每天扫塔。此时,这个问题不疑而自疑:“生死根本,父母未生之前到底是什么?”

对于我们来说,这个问题当然也是重大课题,值得深入思考、探求。投生到母胎里的,是我们的阿赖耶识种子,这个投生的心识种子怎么能看得见呢?心识不可见。而且,是谁去看呢?我们自己又怎么能看?刹那之间就投生了,根本没办法看。所以,只有把真心先搞明白了,才有机会通达妄心。

有人说,明心见性是两个层次,先明心,再见性。这是错误的理解。明心见性是一回事,明的是真心,见的是本性。如果一定要把明的“心”理解成阿赖耶识的妄念心,那也不是先明阿赖耶识再见本心。事实上,只有先打开本心,才能够通达阿赖耶识,这是后得智的智慧。没有人在开悟之前就能把妄心搞清楚的,一定是先顿入真心,通达真心之后才能搞清楚妄心。

谁是研究妄心的专家呢?唯有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正在兜率内院讲唯识,因为他要来人间度众生,不通达妄心是不行的。他要通达一切众生的心想,通达一切众生的根性,不然怎么能观机逗教、当机说法呢?所以,通达妄心需要先通达真心。通达真心是根本智,通达妄心是后得智,先“根本”后“后得”,这些是教理常识。参禅,一定要把教理学得明明白白才好参。

我们那个投生的心识不可见,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向何去,必定糊涂。所以,不管是真心还是妄心,“父母未生之前,我们的生死根本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显然没有任何文字答案,任何知识在此都无济于事,一定要真正把它搞清楚才好。我们要真实知道,除去我们身心之后,我们生命的存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搞不清楚,生死大事,遥遥无期。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公案,对我们来说同样特别宝贵。

香严禅师就是这样,当他疑情成熟之后,扫地时石子突然飞起,击到了竹子上,顿时“一击亡所知”。

念佛的是谁?父母未生前,我们是什么?能思能念的是谁?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参禅课题。希望大家认真研究,深入体会。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