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影法师:在生活中修心的法门
2025 年 09 月 09 日
老和尚的发心
相对于传统汉传佛教和禅宗的学修来说,生活禅的特点是全面重视基础修行。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人,修行基础普遍薄弱。在古代,都是什么人学佛呢?以宋代为例,像苏东坡、王安石等卓越的士大夫群体是支持禅宗的重要力量。唐宋时期,很多士大夫把修行当作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那是禅宗发展的鼎盛时期。
当今时代,技术先进,物质丰富,专业教育越来越发达,但却忽略了心灵的修炼,禅宗能回应这一文化课题。
8 月 20 日在四祖寺生活禅学修班上,我讲了《生活禅的参学之道》,重点讲怎么学好生活禅,这是我第一次从学人角度讲。因为法再好,也要学的人会学。
我看到的实际情况是,太多的修行人把握不好学习规律,吃了很大的亏。有些越修越烦恼,有的掉到了邪见邪行的泥潭中,不但伤害了自己的人生,还给社会、给佛教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不管老师还是学生,都要面对如何学习的问题。会学习的老师才有机会成为好老师,而会学习的学生不会跟着不合格的老师学习,不会学错。即便老师有些方面是错的,自己可以只学习对的一面。怎么才能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呢?这是我在四祖寺讲这一课程的目的。
我身边有很多了不起的善知识,很善于学习和修行,几十年一路走来,令我深受教育。比如,明海大和尚、明憨大和尚、明基大和尚,他们亲近我们师父都有十几年、二十多年的时间,跟师父几乎天天在一起。我们师父已经圆寂十多年了,从亲近师父到现在,三十年的时间里,我没从他们那里听到一句不满乃至委婉吐槽师父的话。但是,我们的师父完美到一点儿缺点都没有了吗?这怎么可能。在当今时代,即便是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身边,也不可能百分百的完美。释迦牟尼佛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身边弟子们看他也不完美。为什么?因为看的人不是完美的。你不是完美的眼睛,你就看不到完美的人。
记得有一年,在四祖寺的夏令营,一天午饭后,我当着明基大和尚、明月法师的面,吐槽师父:“师父一点都不了解我们。”我是有意的,因为明月法师是我们师父的侍者,特别机灵,他一定会把我的话转给师父。下午 3 点多,我们几个去看望师父,师父把眼一瞪,说:“明影,我怎么不了解你?你不就是喜欢研究深教理吗?我是要把佛法说得每个人都能听懂。”
在我看来,生活禅如果不能和大经大论全面对接,不能和禅宗祖师对接,就说明生活禅是个退了步的禅法。我这些年来最关注的,主要是生活禅的深度。我持续探索的目的,就是要把佛法讲深、讲透,把汉传佛教的高度讲明白,把生活禅的高度讲到位。但是,老和尚提倡生活禅,第一个目的,首先是要让每个人能够听懂佛法,喜欢佛法,在生活中能运用佛法,解决自己的烦恼,解决家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社会的和谐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也就是说,如果讲得太艰深,使大家望而生畏,从而远离了修行,远离了生活禅,那么再准确、再精到的诠释,都不会有人问津。
老和尚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著作,以及讲法的音频、视频,都非常通俗、亲切,充满了慈悲与智慧,只要大家肯看、肯学,一定能够获得法益。
学禅的要诀
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学习风格的故事。去年生活禅研修班期间,我鼓励学员们向明海大和尚问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才能学得更好。课间休息的时候,明海大和尚身边围了一圈儿人,每个人都拿着写满问题的纸条。第二堂课开始之后,明海大和尚说:“我刚给你们讲了一个小时,你们几个人,每人问了我十个问题。我告诉你们,我从出家到老和尚圆寂,跟随老和尚二十年,我没问过一个问题。”大家都很吃惊,怎么可能二十年不问一个问题?明海大和尚解释说,我自己在学修中不是没有遇到难题,而是当有疑问时,就特别珍惜,一定要自己把它解决了。因为我们都读过书,经典都能看,师父看的书我们也能看。同时,我们守着师父,师父待人接物、讲课弘法,我们都看在眼里,处处都是学习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觉悟人生”是一个智慧法门,首先要有自觉的意识。这就是我们明海大和尚的风格,这是典型的禅宗的学习方法。
老和尚真是大禅师!你想想看,自己最器重的徒弟,从一开始就被当作柏林寺第二代住持培养的,居然从来不向自己问一个问题。老和尚培养弟子非常自在,只是不断地给弟子一堆难题,让他自己去解决,就用这种方式培养人才。
回忆一下我自己,从做居士算起,亲近老和尚也有二十年的时间,我也没问过老和尚几个问题。我所关心的多是那些最核心的问题:什么是缘起?什么是空性?什么是菩提心?刚开始做居士的时候,好像是经常追问这些问题。后来基本上就不怎么问了。因为你不能总让师父给你解决问题,一定要学会自己参悟,这是禅宗学修的要诀。
生活禅的宗旨与特色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是生活禅的宗旨。觉悟什么呢?觉悟菩提心。菩提心是整个佛法的修行总纲。
菩提心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智慧法门,即觉悟法门;二是慈悲法门,即奉献法门。具体来说,我们所有利益他人的言行和努力,都属于奉献法门的范畴,这叫作行愿菩提心或世俗菩提心;所有学习智慧、提高觉悟的行为,则属于胜义菩提心的范畴,即觉悟法门。可以说,整个佛法全部包含在菩提心法门当中。
老和尚经常提到要“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善用其心”出自《华严经·净行品》,老和尚特别重视这一教导,并作了丰富和补充:善待一切。“善用其心”包含了觉悟人生与奉献人生的双重内涵,“善待一切”则进一步强调了对外的、对他人的实际努力。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中的两个“善”字各有深义。第一个“善”——善用其心,指的是善于学习、善于觉悟自心、善于培养自己的良知良能。第二个“善”——善待一切,则是指以慈悲心利益一切人。不管是在家庭、单位还是社会中,一切行为都以利益他人为原则,而不是一味追求个人私利。现代社会常常强调竞争博弈的功利主义,这种自私的文化、“卷”的文化,不是传统中国社会的特质。
生活禅的特色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现实生活当中修行,这是典型的中华文化的特色。
我们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就是修心,通过“正心、诚意”来完善自我;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推己及人,和乐家庭,奉献社会,在家庭生活、社会实践中实现修身的目的,正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君王和老百姓,虽然社会责任与社会地位差别很大,但在“以修身为本”上是平等的、一致的。这就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宝贵特质,它是一种修行文化。所以我们要回归这一优秀传统,在生活中修行。
生活是复杂的,但是只要我们落实修行,就会变复杂为简单,变烦恼为快乐。同时,我们所说的修行,也是活泼泼地在社会人群中修行。生活禅倡导在生活中修行,这是中华文化的特色。
修心为本
修行即是修心,人生也要以心为本,这看似是一个哲学命题,但是它关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所以,我们要特别强调修心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如果有人问你:“是谁在生活?”你自然会回答:“是我在生活。”那么,是你的身体在生活吗?如果你的心不在了,你的身体还能生活吗?
我经常讲一句听起来生硬但特别能说明问题的话:“有心的肉体是身体,没有心的肉体是尸体。”走进医院的太平间或者殡仪馆,那些已经去世的人与活人的根本差别是什么呢?只不过是一个心不在肉体内了,一个心还在肉体内而已。这就是心的重要性。
身体的活力是由心赋予的,我们实在不值得天天为这个身体忙来忙去,更不该一味关注身外的东西——银行账户的数字、股票的涨与跌、经济形势的好与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忙于事业是顺应因缘的需要。但是,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如果全身心都还在关注外在财富的得失上,那就不对了,势必会苦上加苦。这时,找回心的价值,重新认识心的意义,就显得特别重要。不但修行人要重视,对于各行各业的人,尤其是企业家们,更为关键。既然生意不好做,不如好好管管自己的心,管管这个最重要的事情。
我有一次在北京遇到两位企业家朋友,一起畅聊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和当下经济转型的不容易,其中一位企业家问道:“生意这么不好做,接下来的日子应该怎么过?”我说:“这样的日子才珍贵啊!你们几位拥有这么成功的事业,创造了数亿的财富,如果继续拼命赚钱,直到八十岁,这样的人生太单调了吧?不如静下心来,用二十年、三十年的时间,把范仲淹、苏东坡、王阳明读的书读明白,领悟孔子、老子、庄子、颜回的智慧高度,这样的人生不是更有意义吗?我们不能光要物质文明,还需要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重要。”
我们自古就有修心的传统,足以安顿大家的焦虑。世界虽然复杂,只要我们学会修心,天下便没有透不过的事情。生意不好做,我们反而可以借机修行。如果经济发展特别快,怎么挣钱都好挣,到处是工作机会,不去挣钱而谈修心,那就需要更高级的智慧才能平衡这种关系。现在既然挣钱不容易,恰恰为我们回归传统,关注心灵,让生命更有质量提供了重要机会。
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津一位中学老师昨天晚上发来信息,说要讲《论语》和《道德经》,我觉得特别好。虽然我们已经有一百年没有重视传统文化,大家不太会讲,但是讲总比不讲好。只讲自己知道的,不知道的不乱讲,就是好的开始。
接下来,社会大众开始重视传统智慧,修心文化一定会成为风气。因为围着物质转这条路走不通时,就会反过来回归心灵,古人叫作“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镌刻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
事情不好干时就修心。因为人是一切事情的主体,心是人的主体,所以要以心为本。前面讲到“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善用其心自不必说,那么是谁在善待一切?肯定是一个有善心的人、有智慧的人、有菩提心的人,才能够善待一切。不是机器人在修行,而是你在修行;不是你的胳膊腿儿在修行,而是你的思想、你的认识,主导你的身体和嘴巴去做照顾人的事,去说关心人的话。这些都由意业发动,也就是心在发动,心是根本。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其中“觉悟人生”,主要是指心的觉悟。只有觉悟了自心,把菩提心培养起来,既有智慧,又有能力,还有态度,愿意为社会服务,你才能够“奉献人生”。这些都以心为本,都是修心的法门。
心是什么?
有个问题:心到底是什么?
我们这个时代,科技虽然非常发达,但是我们对心的研究很不够,甚至很多科学家都不相信有心。他们认为,人就是一堆蛋白质的作用。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我经常讲,心有三大特征:觉知性、自由性、同情心。这些都是所有物质现象里没有的。宇宙当中有那么多恒星和行星,哪一颗有觉知能力?哪一颗有自由性?哪一颗有情感?但是,所有生命都有,因为生命都有“心”。有“心”的高分子结构的蛋白质体才能成为生命体。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心”,而不是说人的肉体有多么高贵,人的细胞组织有多么特别。从原子层面来看,人的身体与禅院外的湖水没有差别。
最近这两天我一直在思考,发现之前我对心讲得不够全面。这次我决定先讲一下“真心”的内涵。虽然这是一个有难度的课题,但是我们必须把真心搞清楚,否则讨论其他的都会缺乏依据。
只有当我们承认有“心”,心很重要、很可贵,我们才好修心。否则,修来修去,如果“人死如灯灭”,那不等于白修了吗?为什么修行不容易普及?正是因为很多人不承认有心。
禅宗的学修宗旨是要明心见性,要修心。那么,我们的真心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我刚才讲的觉知性、自由性、同情心,可以看作对真心的简要概括。现在,请大家依据所学佛法,谈谈真心的内涵和特征。
“良心。”(学员答)在佛教中,良心被称作菩提心,也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表达,即同情心。同情心和良心是一类,良心最自然的作用就是同情心。
“清净心。”(学员答)不错!
“平等心算吗?”(学员问)平等心当然算,“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心的特征之一就是平等,站在圆满菩提心的立场,万事万物都是平等无别的。
“善良的心。”“利他的心。”(学员答)善良的心、利他的心其实就是良心。
“空性的心。”(学员答)如如不动,确实如此,真心要动就麻烦了。
总之,大家一定要准确理解真心的品质,因为这关乎佛法的核心要义。
佛陀觉悟之后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就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真心,而且真心具有无限智能。可以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在真心中蕴含着。这一发现意义巨大。它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怀揣着无价珍宝,把真心打开,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目标。不然人生的意义怎么建立呢?
当今社会充斥着“人生没有意义”的观念,就是因为人们不相信有心,不知道有真心,也不了解我们的真心蕴含着无限的价值。我们总想着生意好一点,股票涨一点,却不知道自己有一个无价的宝贝,比肉眼看到的世界上的任何宝贝都贵重得多。然而,我们不重视它,不重视最该重视的,反而拼命追逐那些不值钱的,徒增失望与无奈。
真心的内涵
关于真心的内涵,我总结了八个方面的特质:智慧、慈悲、自在、安定、清净、极乐、自由、神力。
第一,智慧。长老提倡“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怎样才能觉悟人生?觉悟即是智慧,有智慧才能觉悟。如果没有智慧,就像机器人,它怎么能觉悟?一堆蛋白质体怎么觉悟?这身臭皮囊有什么好觉悟的?“人生无意义”之说因此产生。因为我们本有智慧,所以能够觉悟。我们觉悟的也就是这个“智慧心体”,亘古而常新,广大无边畔,无限光明,通达宇宙万物的体性与规律。真心的智慧对应凡夫的理性思维。
第二,慈悲。所谓“奉献人生”,不是说我们要学着奉献,而是本来就有奉献的品质、爱人的能力,即慈悲心。观音菩萨把它开发了,因此能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她与众生同体,众生有苦,自然会救助,而且她对众生的慈爱不需要条件。慈悲与凡夫的欲望、情感相对应。
第三,自在。自在的品质,不是学来的,也不是被谁创造的,也不是大爆炸产生的,而是本来就有。很多寺院的匾额上挂着“得大自在”,正因为我们本有自在,才能得自在。
第四,安定。我们本有自在,而且天然安定。这个“安定”超越了动与静。我们平常讲的真如三昧、首楞严三昧、法华三昧等,都是讲的真心。三昧就是定的意思,这是说真心本来就有,稳定存在,永远不动,“如如不动”。
第五,清净。我们的心很杂乱,我们这个世界“山很高,水很深,人心很不平”。有副对联读来有点感伤,因为有的释迦牟尼佛的造像,垂着一只手,有人因此写道:“祈愿诸佛常垂手,摸得人心一样平。”正是因为我们的心是复杂的、不平等的,需要佛陀以慈悲来抚平。人心要是抚平了,其结果就是不再杂乱,而是一颗清净的心。因为平等必然就是清净的。其实在真心境界,完全超越了现象界的平等不平等、清净不清净。只是针对于我们的不平等、不清净,才说平等与清净。
第六,极乐。我经常讲,人生有四种需要,也是四种追求。忙着过日子,是生存的需要;想多挣点钱,买一台好车,买一座漂亮的大房子,最好还有个花园,是快乐的需要;不受人管束,随便出行,不用请假,是自由的需要;追求真理,了解世界的规律,是真理的需要。在真心的境界里,有快乐吗?有,叫作“极乐”。这个极乐,无法用我们的经验来思维和比拟。它是一个超越了世俗苦乐层面的快乐,不再是一般意义的快乐。
一般意义的快乐,比如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我们都曾经历过。他乡遇故知,见面很高兴,但是一聊天尽是烦恼。所以,他乡遇故知也并非多么快乐。金榜题名时,确实很快乐,可是上了大学,还要继续学习,应对考试。这些都是我们生活当中的快乐,转瞬即逝,快乐过后便是苦,有时还会“乐极生悲”。
西方有位哲人说过:“人的欲望无法满足就会痛苦,满足之后就会无聊。人生就在无聊和痛苦当中摇摆,中间只有一点点快乐。”由此可知,人间的快乐很脆弱,那不是真正的快乐,佛教称之为“坏苦”。所以,大家不必过分追求日子一定要多好,因为这种苦乐相伴的快乐很短暂。何况日子不好过,站在修行的角度其实更有价值,更容易让我们成长。大家想一想,在那些难受的日子里,我们是不是成熟得更快?反倒是打一晚上麻将,好像很快乐的时光,对人生的成长来说毫无价值。
真心本有的快乐,它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纯粹的,是“极乐”。为什么我们想追求快乐?能追求快乐?正是因为我们本有快乐,才会有想要追求快乐的内在心理。
第七,自由。因为真心既有智慧,有慈悲,又清净、快乐、安定,当然就很自由,没有任何障碍,也没有任何束缚——没有身体的束缚,没有观念的束缚,没有社会的束缚,没有天地自然的束缚,大自在,大自由。这是我们本有的。正是因为我们本有自由,天性里有自由,所以才会热爱自由。只是因为路没走对,很多时候反而走到了自由的反面。那些喜欢在街头“自由”跟人打架的人,反倒进了监狱,失去了自由,就是因为没有智慧,没有善用其心,没有按照规律开发自由,但是向往自由的心是生命中本具的力量。
第八,神力。真心拥有无限的智能,我用了一个词“神力”,古人称之为神通。神力是自然的,你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每个人本具无限的智慧和慈悲,而且很自由,自然会有神力。“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这就是观音菩萨的神通妙用境界。
总之,真心中蕴含着所有我们能想到的美好,这正是我们想追求的,而佛菩萨彻底实现了这个目标。佛菩萨的境界可以证明真心的所有特质。就像药山禅师,当看到云开月现,他长啸一声,直传九十里。非常神奇!正是因为他的心足够清净、足够自在和自由,所以这一声长啸才有不可思议的穿透力,甚至一千多年过去了,还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光明引导的作用,这就是真心的价值。开悟的禅师就是打开了真心的人。
妄心的特征
真心的内涵,是佛菩萨依据自己觉悟的智慧告诉我们的,我们的修行因此便有了依据。可是,我们天天经验的心不是这样子的。我们是妄想心,真心还没有打开。现在,我们再总结一下妄心的内涵和特征:无明、自我、邪见、分别、欲望、烦恼、束缚、无奈。
第一,无明。与智慧相对应的是什么呢?是无明。佛心是光明的、智慧的,而我们自己的心呢?有谁看到过自己的心?谁的心里是明亮的?或许梦中偶尔有一丝亮光。阳光是亮的,灯光是亮的,但那是外面的光明,我们把眼一闭,心里是亮的吗?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这就是无明的状态。无明的凡夫心表现为不认识自心,不认识规律,充斥着种种邪见和烦恼。
其实,与佛菩萨的智慧心相对待的问题状态非常复杂。但首先是无明,因为它是根本。无明障碍了真心的无限智能,就像帘幕,把真心的无限智能挡在了后面,变成了复杂矛盾的状态,内心没入无限的昏暗中。
第二,自我。所有凡夫都以自我为中心,无论多么伟大的人,乃至天人也是一样,都有自我意识。被无明障蔽了的真心,昏暗、混乱,生命内在天然的智能自然抓取这个能知觉的身心为生活、经验和觉知的主体。执着“自我意识”为实有是所有凡夫的共同特质。
第三,邪见。因为无明,因为固执自我主体意识,凡夫的认知与经验自然就会落入严重的局限中。但是,生命又天然拥有无限的智慧潜能,这与无明、自我的局限混在一起,就构成了凡夫无限复杂的邪见系统。因此,人类对于生命和世界的错误认知是根深蒂固且无限复杂的。
第四,分别。错误的认识能在心里停下来吗?停不住。因此我们就会不断想,不断分别,片刻不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邪见并非本有,只是由内在因缘构成的错误认知,所以它注定不稳定。分别取舍,无休无止,这正是生命轮回的动力根源。
第五,欲望。慈悲与智慧,在佛菩萨的真心状态本是一体。凡夫的情感在佛菩萨则是慈悲。因为佛菩萨已经打开了真心智慧,所以,慈悲心的作用自然会以智慧为基础。智慧和慈悲,实则是一体两面。还没有开启真心智慧的凡夫心境,在无明、自我、邪见、分别的作用下,慈悲就变成了欲望情感。欲望里包含了贪、嗔、痴、慢、疑、嫉妒等心理情绪。
第六,烦恼。当平等而无限的爱的能力,扭曲成了以自我满足为中心的欲望情感,矛盾与痛苦就成了凡夫生活现实的根本特质。欲望的当下就是躁动、纠结、矛盾和痛苦的,满足不了就会苦上加苦,一时满足了又会无聊、忧郁。所以,烦恼是一切凡夫的共性现实。
第七,束缚。由自我意识和欲望烦恼控制的凡夫生命状态,几乎没有自由可言。束缚是其重要特质。
第八,无奈。在上面种种问题的束缚下,生命中蕴含的无限智能被严重障碍了,人的能力就变得非常局限。面对内心无限复杂的种种欲望,无奈就成了人生的普遍现实。
我们本有真心,永远安定、自在,这即是真我的状态。由于没有智慧,我们错误地认为身体里有一个不变的灵魂、不变的自己,这是凡夫的根本执着。即便是不相信有灵魂,不相信有来生,不相信有独立的心灵的人,也坚固地抓着自我不放。我们的身体全靠饮食滋养而成,哪里有自我?执着地固守自我意识是一切凡夫的根本愚痴。
性善论与性恶论
慈悲就是古人讲的良心之本,良心和同情心都是慈悲心的朴素体现。所谓“仁者爱人”,孔子讲的“仁”就是生命中天然就有的平等爱人的能力。“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不忍他人受苦,本能地愿意助人,这些都是慈悲心的朴素反映。
任何一种动物对待自己的后代,都天然具有爱的能力。比如,老母鸡爱护小鸡,蚂蚁为了保护蚁群,为了蚂蚁家族的生存和发展,奋不顾身,拼死战斗。要知道,蚂蚁既没有文化,也没有受过教育,它们那种本能的集体精神,就是慈悲心的天然作用。这在动物界非常普遍。
慈悲心本来就有,良知良能的源泉就是慈悲心,所以“性善论”当然比“性恶论”更符合实际情况。那么,为什么性恶论反倒大行其道呢?因为它把妄心的部分特质当作了唯一根据。而妄心里有无明、欲望、烦恼和邪见,性恶论因此而产生。其特点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根源在于没有智慧,有无明。但这些都可以被改变,被清除,进而打开我们的真心,这就是修行的价值。
正是因为真心具有无限的宝贵特质,人生便有了永恒的意义,那就是把真心打开,让真心的特质成为生命的现实状态。因为这本来就是我们的财富,想不要都不行。所以,不要过度追求外在的财富、地位、名誉等等,过度追求身外的事物往往会增加烦恼和痛苦。我们无数生沉迷于对身外事物的贪求中,实在可惜。学佛以后才知道,真心既是修心的依据,也是修心的目标,更是一切健康文明的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的“性本善”的文明理念,佛教智慧能给予全面的支撑,慈悲心人人本具。
妄心的特征是凡夫生命的现实,充满了矛盾和苦恼。因为凡夫的生活是以妄心为基础的,所以问题无穷。由于人类对生命种种错误的认知,自我太坚固,烦恼太粗重,欲望太发达,不重视伦理修养的人远比动物更可怕。有时候为了一个开心就可以伤害很多弱小的生命,为了财富和权利甚至可以杀人。有的独裁者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发动战争。冤冤相报何时了啊!动物没有知识文化,却并不是如此地没有底线。
人类在很多方面不及动物,就以奉献精神来说,远不及蚂蚁中的工蚁,甚至不及老母鸡对小鸡更尽职尽责。我听说有些年轻妈妈不愿意亲自带孩子,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自己只关心所谓的快乐生活。那些快乐根本就靠不住、不长久,却把最重要、最基本的责任抛之脑后,这种现象很让人忧虑。
我们的妄心本来就有很多问题,再加上受近现代“性恶论”的影响,崇尚竞争博弈,强调满足个人欲望的价值观,很多人的生命状态已经严重偏离了人伦的正轨,更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格格不入。由老子、孔子建立的人生理想境界,如范仲淹、苏东坡们代代相承的精神追求,才是中国人健康的生活状态。
如何建立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追求?
已经了解了真心与妄心的内涵,我们进一步探讨如何建立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追求。虽然我们本有真心,但是因为被无明覆盖着,使得妄心成为我们生活的现实,整天处于躁动、无常、苦恼之中。由于妄心背后有真心,因此不可能“人死如灯灭”,一切生命都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死亡。所以,我们就必然会不断地死、不断地生,生死轮回,永不停息。认清这一真相,我们就要想办法从这种充满问题和苦恼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追求智慧与慈悲的真心境界。怎么才能实现妄心的转化呢?只有佛法智慧才能解决这一旷古难题。佛法的修行就是要转妄心为真心,转生死为解脱,转束缚为自在、自由,这就是人生的根本价值之所在。
自出生那一刻起,这个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我是谁?心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净化心灵?如何打开此心深蕴的无限智能?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天然课题,也是此生最重要的使命。人生在世,首要任务不是一定要成为他人眼中认可的人,而是解决好自己最重要的问题。如果能够运用佛法智慧,努力追求生命的整体改造,就意味着正在实现人生最宝贵的根本价值。以此为基础,便能为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因此,我们要建立这样的追求:通过修行,研究妄心,转变妄心,启发真心。
人生目标明确之后,我们该从哪里着手呢?从健康人格着手。修行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都要切实担负起来,也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具体来说,最要体现奉献精神的地方就是家庭,其次是自己服务的团体、社区,由近及远,培养奉献精神。同时,放下一切外在的得失是非,在充满苦恼的人生中努力创造价值和幸福。就像苏东坡,六十岁时被贬到海南,依然云淡风轻、自在快乐。这正是具备了健康人格、君子人格的生命境界。
◎ 据2024年8月30日,明影法师所作《在生活中修心的法门》开示整理。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