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影法师:曹洞宗的禅法特色
2025 年 04 月 22 日
2024年1月3日—2024年1月4日,药山寺癸卯年禅七开示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曹洞宗的禅法特色。
六祖大师座下有两位禅师的传承最为深广,一是青原行思大师,一是南岳怀让大师。后来的禅宗五家也都出自这两支法脉。
行思大师是六祖大师的首座,他的学修纯是六祖大师培养的,得旨之后,六祖鼓励他去江西分化一方。行思大师这一支禅法非常精纯,特别重视禅坐。行思大师年轻时,处在人群中,别人讨论佛法,他却总是默然端坐,一心用功。后来的石头和尚也是如此,常端坐思维,精进用功。所以,用功严谨、扎实、精深,是这支禅法的鲜明特色。
怀让大师先在老安国师座下参禅,学有所成后,又来参礼六祖,八年后在六祖大师座下完成了彻悟。因此怀让大师的禅法以广博为特色。
神会禅师也是六祖座下非常重要的一位禅师。后代雕塑六祖大师的圣像,随侍身边的弟子有四位:行思大师、怀让大师、神会禅师、法海禅师。法海禅师作为六祖大师的侍者,结集《坛经》,功不可没;神会禅师对于六祖大师南宗顿悟法门的广泛传播,尤其是得到唐朝君王和士大夫们的全面重视,最终确立为禅宗的主要传承,贡献巨大。这四位都是六祖大师座下有突出贡献的大禅师。
神会禅师曾到江西拜访行思大师,两位禅师的问答非常精彩。
有一天,神会禅师来江西拜访行思大师。
行思大师问:“你从哪里来?”
神会禅师答:“曹溪。”
行思大师又问:“曹溪意旨如何?”这是问他对曹溪禅法学到了什么程度。
神会禅师没有回答,而是“振身而立”。
行思大师道:“犹有瓦砾在。”也就是说,你的智慧还不够精纯,还有杂质。
神会禅师问:“和尚这里莫有真金与人么?”
行思大师说:“设有,汝向甚么处著?”假如我这里有真金,你能执住吗?这就是行思大师这一支禅法,后来被称作“真金铺”的源头。
行思大师只传了石头和尚一位法嗣。
石头希迁禅师原是六祖大师的沙弥。六祖大师圆寂以后,他遵六祖嘱咐“寻思去”,来到江西向行思大师参学,最后在行思大师座下得法,彻底完成了觉悟。
石头和尚后到南岳传禅,在一块巨石上结庵
而居,这是“石头希迁”这个尊称的由来。怀让大师带着徒众为他修建寺庙,他才从石头上下来,传禅接众,石头和尚就是这样紧把禅关、特立独行!
石头和尚与马祖大师两人的弘法,推动了禅宗的全面发展,把禅宗的影响带到了新的高度。当时的学人从江西到湖南,再从湖南到江西,往返参学,成就了无数学人的智慧。
对于石头和尚的禅法,马祖大师赞曰“石头路滑”。意指石头的禅法特别精纯,学人无法靠近,很难过关,这是石头和尚禅法的高度。
马祖大师弘法成就巨大,在江西建了几十个道场。马祖大师座下,有记载说培养了一百多位开悟的禅师,最保守的记载是八十四位。而承嗣石头和尚宗旨的,只有十多位。两位祖师的风格、标准差别很大。 马祖门下自称是“杂货铺”,法门开阔,善于接引学人入门;石头禅法则重在精深,不完成彻悟,不予放行。这形成了禅宗两支重要禅法非常互补的风格特征。
马祖大师门下,也就是怀让大师一支,长于启发学人初悟,进入禅宗的大门;石头门下这一支,其特长是培养学人在入门之后完成彻悟,深入堂奥。
作为石头门下的重要传人,药山惟俨禅师也是先在马祖座下开悟,多年之后再来石头门下精修。云岩禅师,在百丈禅师处任侍者二十年,后在药山门下完成彻悟。再以洛浦元安禅师为例,他曾是临济禅师的侍者,证了无生法忍以后,一直没有机会完成彻悟,后广泛参学,终于在石门夹山善慧禅师座下完成彻悟。这样的案例非常多,明确反映了两支禅法的特征。
禅宗不管是这两支禅法,还是后来的五家之间,并没有森然的壁垒,五家法脉本是一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知识。五家传的是一法,五家的学人互相往复参学,构成了禅宗整个大的法门传统,培养了无数学人完成觉悟。
对于各家的风格,古人有很多总结,其中一种比较盛传,叫作“云门天子,临济将军,曹洞土民”。
云门文偃禅师传禅就像君王一样,果断威严,有时只允许学人问一句,不允许问第二句,有时单用一个字来回答学人的请教。临济禅师则棒喝交驰,雷厉风行,就像战场上的将军一样威猛。曹洞宗的特点却是非常朴实,像农民种田一样精耕细作,又像秀才一样,文质彬彬,其禅法严谨、细腻,古人谓之“绵密”。
曹洞宗的前代祖师们文化品位都很高,对儒道两家的文化非常精通。从石头和尚著《参同契》,到洞山良价禅师传《宝镜三昧》,禅法非常精微玄妙。
与马祖大师门下的禅风相比较,石头门下对彻悟以后的精炼有着独道风格。《宝镜三昧》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禅宗语录中,《宝镜三昧》地位非常重要,是曹洞宗禅法的重要宝典。洞山禅师在《宝镜三昧》中,运用《易经》里的离卦,来讲彻悟以后的五个修行阶段,非常严谨。所以,曹洞门下的禅法不但长于精深,而且充分运用儒道两家的教育方式,善说佛法。
曹洞宗的传承,从行思大师,一直到药山、云岩、洞山,有非常一致的宗风。法义精纯,用功扎实,传法严谨,文化素养深厚,这构成了曹洞宗传承的基本风格。
到了宋代,天童宏智正觉禅师提倡默照禅,重视禅坐。其后日本道元禅师来到天童寺,向如净禅师求法,回去后提倡“只管打坐”,是对前代祖师宗风的很好继承。
因为曹洞宗禅法严谨、精深的风格,在后来的发展中,远没有马祖门下的临济宗法嗣繁盛,形成了“临济满天下,曹洞占一隅”的弘法格局。
南宋时期,道元禅师在日本建立曹洞宗,充分发扬严谨、扎实的禅风,弘法成就则远胜于日本临济宗的发展。当今在国际范围内,也以日本曹洞宗影响最大。
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人,在学习曹洞宗的禅法时,一定要认真体会这一宗的风格特征。全面重视教理学习,补足传统文化修养,同时要高度重视禅坐,扎实做功夫。只有对粗重妄想的调伏有了一定基础以后,才能够稳定而细密地参悟本心。
我们与古人相比,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理基础薄弱、没有传统文化底子、坐禅基本功不扎实。曹洞宗恰好见长于此,所以我们大家在药山学禅,要特别重视基础修行的全面落实。
对于参禅这一法,五家都一样。这几天,我们讲了很多药山禅师的提倡,其意旨都是培养疑情,启发疑情,以此来参究本心。这即是曹洞宗的风格体现:清晰、严谨、细密地反观、参究。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用功中,从这几个方面耐心体会,养成扎实用功、耐心用功、严谨用功的态度。
在五家并弘的唐宋时期,学人的参学没有门户与法门的局限,因此不同风格的禅宗教学,成就了不同学修心理的学人。同时,对于同一位成长中的禅师,在不同修行阶段,也需要不同风格的善知识。这构成了唐宋时期禅宗的繁荣。
很多禅宗祖庭的禅风有时也是互相转化的,同一个祖庭,五家的祖师都可以住持,有智有德者主之,并没有宗派壁垒,重法不重人,重真理不重人情。
同一个师门的学人,有时禅风也会有很大差异。天皇道悟禅师和药山惟俨禅师都是石头和尚的重要弟子,道悟禅师传龙潭崇信,龙潭崇信传德山宣鉴。德山宣鉴禅师的风格就以峻烈著称,用大棒传禅。德山禅师与洞山禅师同期传禅,风格却与临济禅师很一致。
德山门下的雪峰禅师,参学三十多年,曾七上投子、九上洞山,最后在与药山毗邻的鳌山村旅社里成道。雪峰禅师传法云门文偃,云门宗的风格也是非常高峻,而雪峰禅师的三传门人法眼文益禅师,开创最后立宗的法眼宗,风格又非常文雅。
禅宗五家当中,云门宗、临济宗属于法门比较峻烈的。法眼宗和曹洞宗风格都很斯文。最早创宗的沩仰宗,则是理事圆融、体用自在,因其门坎太高,仅传承了一百五十多年。
自南宋以来,只有临济宗和曹洞宗代代相传至今。曹洞宗的特点之一,是善于淘练学人悟后深入修行,这是它的一大长处,也是宗风的重要特色。但是,后来开悟的人越来越少。开悟尚且不易,何谈深入呢?临济宗则擅长启发学人破本参,进入禅宗之门。相比之下,曹洞宗在弘法上就落得下风,所以才有“临济满天下,曹洞占一隅”的发展格局。这是南宋以后,曹洞宗与临济宗在中华大地的传承情况。
但是在日本,情况恰好相反,曹洞宗的影响占日本佛教的1/4还要多,远胜于日本临济宗。在国际范围内传播的禅法也以曹洞宗为主。
一百多年前,日本临济宗的学者铃木大拙,推动了禅宗在欧美世界的传播。曹洞宗的禅师铃木俊隆,同一时期在美国推动曹洞宗的学修。两位铃木,一僧一俗,推动了禅宗在欧美世界的发展。
南宋时期,道元禅师来到宁波天童寺学禅,得法以后,回到日本,道元禅师提倡的曹洞宗有两大学修特色——首先,特别强调打坐的重要性,高举“只管打坐”的宗旨,重视禅坐,基础功夫做得好。其次,提倡“如佛一样的生活”,非常重视威仪和仪轨,即使扫地和做饭,也都要严格落实修行。虽是凡夫,却要努力像佛一样生活,每天以佛为榜样磨练自己的三业。丰富而完备的学修系统因此得以建立,一直传承到今天。
重视开悟前全面且扎实的修行,是日本曹洞宗的特色。道元禅师对南宋之后曹洞宗的发展贡献巨大,在日本,道元禅师被尊为文化之父。
悟前修行,重在打好基础。像药山惟俨禅师便是如此,出家后的十来年,他严持戒律,博通经论,是以戒行和教理基础非常深厚的资质去参石头、马祖两位禅师的。惟俨禅师的重要弟子云岩和道吾年轻时发愿二十年不倒单精进坐禅。
对于初学人来说,只要能够依据戒律来规范生活,身口二业自然就会相对清净。进而建立般若正见,把经论学通,在思想上完成佛法人格的改造和重建。这样修行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想要做到随时都与功夫相应,是修行的一大难题。很多人因此困惑:“为什么在生活中功夫用不上呢?”禅坐当中功夫还没用上,生活当中怎么能用得上呢?禅坐中用得十分,生活中才能用得一分;正常时用得十分,有习气烦恼时才能用得上一分;健康时用得上十分,临命终时才能用得一分。大家要有这个意识,要高度重视禅坐上的用功,坐禅是一切用功中最殊胜的。
我们反观自己在禅凳上的状态,就能知道我们的未来。要想未来好,就要把禅坐上的功夫做好。假如生活当中烦恼重重,就知道禅堂的功夫尚有不小差距,一切烦恼都是自我检查的机会,这样才符合初学禅的用功原则。日本曹洞宗把握了这些原则,所以到现在为止,将近一千年依然非常有活力。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曹洞宗的禅法特色。
六祖大师座下有两位禅师的传承最为深广,一是青原行思大师,一是南岳怀让大师。后来的禅宗五家也都出自这两支法脉。
行思大师是六祖大师的首座,他的学修纯是六祖大师培养的,得旨之后,六祖鼓励他去江西分化一方。行思大师这一支禅法非常精纯,特别重视禅坐。行思大师年轻时,处在人群中,别人讨论佛法,他却总是默然端坐,一心用功。后来的石头和尚也是如此,常端坐思维,精进用功。所以,用功严谨、扎实、精深,是这支禅法的鲜明特色。
怀让大师先在老安国师座下参禅,学有所成后,又来参礼六祖,八年后在六祖大师座下完成了彻悟。因此怀让大师的禅法以广博为特色。
神会禅师也是六祖座下非常重要的一位禅师。后代雕塑六祖大师的圣像,随侍身边的弟子有四位:行思大师、怀让大师、神会禅师、法海禅师。法海禅师作为六祖大师的侍者,结集《坛经》,功不可没;神会禅师对于六祖大师南宗顿悟法门的广泛传播,尤其是得到唐朝君王和士大夫们的全面重视,最终确立为禅宗的主要传承,贡献巨大。这四位都是六祖大师座下有突出贡献的大禅师。
神会禅师曾到江西拜访行思大师,两位禅师的问答非常精彩。
有一天,神会禅师来江西拜访行思大师。
行思大师问:“你从哪里来?”
神会禅师答:“曹溪。”
行思大师又问:“曹溪意旨如何?”这是问他对曹溪禅法学到了什么程度。
神会禅师没有回答,而是“振身而立”。
行思大师道:“犹有瓦砾在。”也就是说,你的智慧还不够精纯,还有杂质。
神会禅师问:“和尚这里莫有真金与人么?”
行思大师说:“设有,汝向甚么处著?”假如我这里有真金,你能执住吗?这就是行思大师这一支禅法,后来被称作“真金铺”的源头。
行思大师只传了石头和尚一位法嗣。
石头希迁禅师原是六祖大师的沙弥。六祖大师圆寂以后,他遵六祖嘱咐“寻思去”,来到江西向行思大师参学,最后在行思大师座下得法,彻底完成了觉悟。
石头和尚后到南岳传禅,在一块巨石上结庵
而居,这是“石头希迁”这个尊称的由来。怀让大师带着徒众为他修建寺庙,他才从石头上下来,传禅接众,石头和尚就是这样紧把禅关、特立独行!
石头和尚与马祖大师两人的弘法,推动了禅宗的全面发展,把禅宗的影响带到了新的高度。当时的学人从江西到湖南,再从湖南到江西,往返参学,成就了无数学人的智慧。
对于石头和尚的禅法,马祖大师赞曰“石头路滑”。意指石头的禅法特别精纯,学人无法靠近,很难过关,这是石头和尚禅法的高度。
马祖大师弘法成就巨大,在江西建了几十个道场。马祖大师座下,有记载说培养了一百多位开悟的禅师,最保守的记载是八十四位。而承嗣石头和尚宗旨的,只有十多位。两位祖师的风格、标准差别很大。 马祖门下自称是“杂货铺”,法门开阔,善于接引学人入门;石头禅法则重在精深,不完成彻悟,不予放行。这形成了禅宗两支重要禅法非常互补的风格特征。
马祖大师门下,也就是怀让大师一支,长于启发学人初悟,进入禅宗的大门;石头门下这一支,其特长是培养学人在入门之后完成彻悟,深入堂奥。
作为石头门下的重要传人,药山惟俨禅师也是先在马祖座下开悟,多年之后再来石头门下精修。云岩禅师,在百丈禅师处任侍者二十年,后在药山门下完成彻悟。再以洛浦元安禅师为例,他曾是临济禅师的侍者,证了无生法忍以后,一直没有机会完成彻悟,后广泛参学,终于在石门夹山善慧禅师座下完成彻悟。这样的案例非常多,明确反映了两支禅法的特征。
禅宗不管是这两支禅法,还是后来的五家之间,并没有森然的壁垒,五家法脉本是一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知识。五家传的是一法,五家的学人互相往复参学,构成了禅宗整个大的法门传统,培养了无数学人完成觉悟。
对于各家的风格,古人有很多总结,其中一种比较盛传,叫作“云门天子,临济将军,曹洞土民”。
云门文偃禅师传禅就像君王一样,果断威严,有时只允许学人问一句,不允许问第二句,有时单用一个字来回答学人的请教。临济禅师则棒喝交驰,雷厉风行,就像战场上的将军一样威猛。曹洞宗的特点却是非常朴实,像农民种田一样精耕细作,又像秀才一样,文质彬彬,其禅法严谨、细腻,古人谓之“绵密”。
曹洞宗的前代祖师们文化品位都很高,对儒道两家的文化非常精通。从石头和尚著《参同契》,到洞山良价禅师传《宝镜三昧》,禅法非常精微玄妙。
与马祖大师门下的禅风相比较,石头门下对彻悟以后的精炼有着独道风格。《宝镜三昧》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禅宗语录中,《宝镜三昧》地位非常重要,是曹洞宗禅法的重要宝典。洞山禅师在《宝镜三昧》中,运用《易经》里的离卦,来讲彻悟以后的五个修行阶段,非常严谨。所以,曹洞门下的禅法不但长于精深,而且充分运用儒道两家的教育方式,善说佛法。
曹洞宗的传承,从行思大师,一直到药山、云岩、洞山,有非常一致的宗风。法义精纯,用功扎实,传法严谨,文化素养深厚,这构成了曹洞宗传承的基本风格。
到了宋代,天童宏智正觉禅师提倡默照禅,重视禅坐。其后日本道元禅师来到天童寺,向如净禅师求法,回去后提倡“只管打坐”,是对前代祖师宗风的很好继承。
因为曹洞宗禅法严谨、精深的风格,在后来的发展中,远没有马祖门下的临济宗法嗣繁盛,形成了“临济满天下,曹洞占一隅”的弘法格局。
南宋时期,道元禅师在日本建立曹洞宗,充分发扬严谨、扎实的禅风,弘法成就则远胜于日本临济宗的发展。当今在国际范围内,也以日本曹洞宗影响最大。
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人,在学习曹洞宗的禅法时,一定要认真体会这一宗的风格特征。全面重视教理学习,补足传统文化修养,同时要高度重视禅坐,扎实做功夫。只有对粗重妄想的调伏有了一定基础以后,才能够稳定而细密地参悟本心。
我们与古人相比,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理基础薄弱、没有传统文化底子、坐禅基本功不扎实。曹洞宗恰好见长于此,所以我们大家在药山学禅,要特别重视基础修行的全面落实。
对于参禅这一法,五家都一样。这几天,我们讲了很多药山禅师的提倡,其意旨都是培养疑情,启发疑情,以此来参究本心。这即是曹洞宗的风格体现:清晰、严谨、细密地反观、参究。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用功中,从这几个方面耐心体会,养成扎实用功、耐心用功、严谨用功的态度。
在五家并弘的唐宋时期,学人的参学没有门户与法门的局限,因此不同风格的禅宗教学,成就了不同学修心理的学人。同时,对于同一位成长中的禅师,在不同修行阶段,也需要不同风格的善知识。这构成了唐宋时期禅宗的繁荣。
很多禅宗祖庭的禅风有时也是互相转化的,同一个祖庭,五家的祖师都可以住持,有智有德者主之,并没有宗派壁垒,重法不重人,重真理不重人情。
同一个师门的学人,有时禅风也会有很大差异。天皇道悟禅师和药山惟俨禅师都是石头和尚的重要弟子,道悟禅师传龙潭崇信,龙潭崇信传德山宣鉴。德山宣鉴禅师的风格就以峻烈著称,用大棒传禅。德山禅师与洞山禅师同期传禅,风格却与临济禅师很一致。
德山门下的雪峰禅师,参学三十多年,曾七上投子、九上洞山,最后在与药山毗邻的鳌山村旅社里成道。雪峰禅师传法云门文偃,云门宗的风格也是非常高峻,而雪峰禅师的三传门人法眼文益禅师,开创最后立宗的法眼宗,风格又非常文雅。
禅宗五家当中,云门宗、临济宗属于法门比较峻烈的。法眼宗和曹洞宗风格都很斯文。最早创宗的沩仰宗,则是理事圆融、体用自在,因其门坎太高,仅传承了一百五十多年。
自南宋以来,只有临济宗和曹洞宗代代相传至今。曹洞宗的特点之一,是善于淘练学人悟后深入修行,这是它的一大长处,也是宗风的重要特色。但是,后来开悟的人越来越少。开悟尚且不易,何谈深入呢?临济宗则擅长启发学人破本参,进入禅宗之门。相比之下,曹洞宗在弘法上就落得下风,所以才有“临济满天下,曹洞占一隅”的发展格局。这是南宋以后,曹洞宗与临济宗在中华大地的传承情况。
但是在日本,情况恰好相反,曹洞宗的影响占日本佛教的1/4还要多,远胜于日本临济宗。在国际范围内传播的禅法也以曹洞宗为主。
一百多年前,日本临济宗的学者铃木大拙,推动了禅宗在欧美世界的传播。曹洞宗的禅师铃木俊隆,同一时期在美国推动曹洞宗的学修。两位铃木,一僧一俗,推动了禅宗在欧美世界的发展。
南宋时期,道元禅师来到宁波天童寺学禅,得法以后,回到日本,道元禅师提倡的曹洞宗有两大学修特色——首先,特别强调打坐的重要性,高举“只管打坐”的宗旨,重视禅坐,基础功夫做得好。其次,提倡“如佛一样的生活”,非常重视威仪和仪轨,即使扫地和做饭,也都要严格落实修行。虽是凡夫,却要努力像佛一样生活,每天以佛为榜样磨练自己的三业。丰富而完备的学修系统因此得以建立,一直传承到今天。
重视开悟前全面且扎实的修行,是日本曹洞宗的特色。道元禅师对南宋之后曹洞宗的发展贡献巨大,在日本,道元禅师被尊为文化之父。
悟前修行,重在打好基础。像药山惟俨禅师便是如此,出家后的十来年,他严持戒律,博通经论,是以戒行和教理基础非常深厚的资质去参石头、马祖两位禅师的。惟俨禅师的重要弟子云岩和道吾年轻时发愿二十年不倒单精进坐禅。
对于初学人来说,只要能够依据戒律来规范生活,身口二业自然就会相对清净。进而建立般若正见,把经论学通,在思想上完成佛法人格的改造和重建。这样修行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想要做到随时都与功夫相应,是修行的一大难题。很多人因此困惑:“为什么在生活中功夫用不上呢?”禅坐当中功夫还没用上,生活当中怎么能用得上呢?禅坐中用得十分,生活中才能用得一分;正常时用得十分,有习气烦恼时才能用得上一分;健康时用得上十分,临命终时才能用得一分。大家要有这个意识,要高度重视禅坐上的用功,坐禅是一切用功中最殊胜的。
我们反观自己在禅凳上的状态,就能知道我们的未来。要想未来好,就要把禅坐上的功夫做好。假如生活当中烦恼重重,就知道禅堂的功夫尚有不小差距,一切烦恼都是自我检查的机会,这样才符合初学禅的用功原则。日本曹洞宗把握了这些原则,所以到现在为止,将近一千年依然非常有活力。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