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师开示明影法师:赵州和尚与药山的法缘

上篇  下篇

明影法师:赵州和尚与药山的法缘

2025 年 04 月 25 日

2024年1月5日—2024年1月6日,药山寺癸卯年禅七开示

赵州从谂禅师虽然嗣法南泉普愿禅师,但其禅风却与药山惟俨禅师高度一致。

赵州和尚是在南泉禅师座下开悟的,开悟之后,有长达六十多年的参学经历。这么深厚的悟后修行经历,在唐代祖师中是很特殊的。其修行的严格程度也非常罕见,他曾说:“老僧行脚时,除二时斋粥是杂用心处,余外更无别用心处也。”也就是说,他几乎一直都在深入的用功中,只有每日两餐才是杂事。如果用默照禅的语言来说,六十年都在默照用功中,这是安住于佛性的默照。

默照的法门,主要是指悟后用功,初学人很容易学偏,把握不好就会偏于禅定,有碍于智慧突破。大慧宗杲禅师经常严厉批评默照禅,这正是原因所在。但赵州和尚的用功是以真如之智安住于真如之境,虽然智照朗然,而无能照所照。赵州和尚经常引用三祖《信心铭》的开示“虚明自照,不劳心力”,来描述自己的用功状态。这正是精湛的般若三昧境界。

在几十年的参学生涯中,赵州和尚与各宗重要的祖师几乎都有智慧交流,留下了非常丰富的语录公案。

赵州和尚至少两次来药山参学,并深受教益,自言:“老僧初到药山,得一句子,直至如今齁(hōu)齁地饱。”他在药山得了一句子,到了晚年还饱饱的。

对于自己是哪一家的承嗣者,赵州和尚也完全是以法来论,不落人情。有人问赵州和尚:“和尚承嗣什么人?”赵州回答:“从谂。”自己承嗣自己,每个人佛性本具,只能由自己来承当。

在另一则公案中,学人问:“从上古德如何示人?”赵州和尚道:“若不因你问,老僧不知有古德。”他完全是无我、无人、空一切相的境界,这就是赵州和尚的智慧高度。

赵州和尚是山东菏泽人,古代称为曹州,与临济禅师是同乡。他十几岁就在家乡出家,十八岁时随师父前往安徽参礼南泉普愿禅师。众所周知,南泉普愿禅师是马祖大师座下最重要的三位禅师之一,深受马祖赏识。

赵州和尚的师父先进去给南泉禅师顶礼,请教,然后退出。赵州和尚再进去顶礼。此时的赵州刚刚十八岁,还没有受戒,没有资格跟师父同时参拜大长老。赵州和尚走进方丈室,看到南泉禅师半躺在禅床上。南泉禅师问:“你从哪里来啊?”赵州和尚答:“瑞像院。”南泉禅师又问:“还见瑞像么?”赵州和尚道:“瑞像即不见,只见卧如来。”南泉禅师对这个年轻沙弥颇为欣赏,随即坐起身来,问道:“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赵州和尚回答:“有主沙弥。”南泉禅师问:“谁是你的师父?”此时赵州和尚的师父正在门外等他,但他的回答很有意思:“孟春犹寒,伏惟和尚起居万福。”他说,虽是初春,天气犹寒,希望老和尚您注意法体。这是徒弟对师父说的话,言下之意,您就是我的师父。南泉禅师很高兴,唤来维那,交代道:“此沙弥别处安排。”赵州和尚就是这样一位为法忘人的禅师,追求佛法勇猛锐利,对于人情世事心意淡薄,亲近善知识当仁不让。

有一次,赵州和尚问南泉禅师:“如何是道?”南泉禅师回答:“平常心是。”赵州又问:“还可趣向否?”南泉道:“拟向即乖。”赵州追问:“不拟争知是道?”南泉答:“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也!”赵州和尚听到此,顿领玄旨,心如朗月。这便是赵州和尚开悟的公案。

平常心是道,从马祖大师就已提倡。南泉禅师作为马祖的重要法子,直承这一宗旨,所以当赵州和尚询问“如何是道”,南泉即答:“平常心是。”这个“平常心”,不是我们平时讲的平常心,而是不生灭的佛心。我们的分别取舍心生灭不停,念念无常,但无为道体、大乘的解脱之道,则是如如不动、“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南泉禅师的回答通俗明白又一语中的:“平常心是道。”

赵州和尚接下来问:“可以追求平常心吗?”对于我们来说,参禅用功当然可以追求觉悟。但是,要想真实证入平常心,可不能有这样的认识,不能有这样的作意。所以南泉禅师当下喝断:“拟向即乖!”你才准备追求平常心,就已经错了。因为平常心,一切众生本具。它不属对待,不可缘虑,不能成为生灭心的对象,不能以生灭心、能所分别心去追求平常心。才一动念,就已与平常心相违。

那么,“不拟争知是道呢?”如果不追求,怎么能够得道?如果不研究,怎么能证入平常心呢?面对年轻赵州的疑惑,南泉禅师回答,要想认识平常心,不能用“知”与“不知”。知是妄觉——这是分别取舍心的状态,一切知、一切认识,无论知识还是思维,都是妄知、妄想。那不知呢?不知是无记,是无明。就像我们在禅凳上用功,不是妄想就是昏沉,知或不知,总是与道不相应。

南泉禅师接着说:“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 一个证得了平常心的人,他的心境就像太空一样,无限空阔、通畅,一切是非、善恶、美丑,乃至一切缘虑,此时都荡然无存。“岂可强是非也!”这时,不属“知”,也不属“不知”。南泉禅师把一个证入平常心的人,也就是自己所在的平常心的境界,描述得很清晰。赵州和尚听后当下就开悟了,开悟的心就像明亮的圆月一样,自由、光明、清净。

这个公案把悟后的平常心的境界讲得很具体、很丰富。但是,南泉禅师并没有讲怎么来证入平常心。他道:“拟向即乖”,不能追求平常心,且这平常心不属于“知”,也不属于“不知”。我们凡夫的心跟它不相应、不匹配,没有资格以我们的妄想生灭心去追求平常心。但赵州和尚,一位十八岁的沙弥,想要证入,所以才问“如何是道”。他不是问知识,而是请教如何能得道。南泉禅师没讲开悟的方法,也否定了知识在此处的价值,他只是描述了一个开悟的人、一个真达不疑之道的人,是怎样的智慧状态。令人费解的是,赵州和尚竟然当下就开悟了!

这里边有非常丰富的法义内涵:道不可传。平常心,连追求都不可以,又怎么可传呢?虽然既不可传也不可求,当人却要不断参访善知识,不断努力探求,才有可能像赵州和尚一样,成就“顿领玄旨”的机缘。

这个公案,把以凡夫心证入圣智的难点讲得很清楚。第一,无路可行,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法可传。我们现在很多人求法,学了很多珍贵的法门,大多属于世俗谛的教法,并非证入本心的法门。证入本心,没有法门可学,祖师讲得很清楚,但是学人依然要追求,虽然没有路,却要不断地去参悟。其次,当真实证入的时候,一定是顿悟。没有路,只能是忽然间契入。所以,智慧的顿悟,并非禅宗所独有。一切法门、一切宗派传统,最后完成转凡成圣,证入涅槃,一定都是顿悟。不可能是一步一步地、可把握地由某一法门渐次进入,不存在这样的法门。这就是禅宗修证和传法的重要内涵。

当我们知道这些法义之后,就要耐心地对我们粗重的烦恼进行打磨。真心虽不能证入,但是妄想必须要调伏。赵州和尚跟我们不一样,十八岁沙弥,几句话就开悟,古人称之为“一闻千悟”,实属上根利智。即便如此,赵州和尚二十岁受戒之后,随即开始了漫长的参学生涯,行履遍及大江南北,不惮劳苦,几十年如一日,直到八十岁还在行脚,所以才有“赵州八十犹行脚”的美闻传世。甚至到了柏林寺——时称古观音院,一直到一百二十岁圆寂,赵州和尚也没有停止行脚,多次徒步五台山礼拜文殊菩萨。

我们要以赵州和尚这样艰苦卓绝的精神,把基础功夫做好。全面运用所学的法门,不断地来辨析、对治各种妄念烦恼。对于妄想,要发长远心来打磨。虽然真心不可以用妄心来追求,但是妄心可以被调伏。虽然调伏妄想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终点,但只要我们功夫做得好,自然功不唐捐。坐一枝香,就有一枝香的收获;有一天的用功,就有一天的成长。我们要发扬水滴石穿的精神,把参禅功夫真正做扎实。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时间努力精进!

昨天我们讲到:道不可知、不可求、不可说、不可传。这可以称得上是禅宗传法一以贯之的宗旨。因此,赵州和尚上堂说法时讲:“老僧见药山和尚道:‘有人问着,但教伊合取狗口。’老僧亦教伊合取狗口。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每个人的觉性本自具足,向外求取的都是因缘梦幻法,究其实质都是生命的负担、染污。

大家了解了这一法义,一定会产生疑问:如何修行才能够明心见性呢?问得非常好!修行,就是要通过自己不断地审问、研究和参悟,在无路的地方走出路来。

石头希迁禅师奉行思大师之命,去给南岳怀让大师送信,从江西跋山涉水到了湖南,见到怀让大师却没提送信这码事,而是上来就问:“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我不羡慕诸佛,也不执着于自己的智慧,到了这一步,该如何修行?怀让大师道:“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你问得太高了,我没法回答,何不问点基础问题?石头和尚说了句很骇人的话:“宁肯累劫受沉沦,不向诸圣求解脱。”这番问答,可谓千古绝唱。

用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观》来讲,石头希迁禅师的回答正符合 “无所求行”的宗旨。因为第一义谛不可求,道不可求——我们本具如来智慧,如果执着于向外求,向佛求,向祖师求,怎么可能有觉悟自心的机会呢?
关于第一义谛,祖师道:“妙高顶上不许商量,第二峰头略容话会。”既是“不慕诸圣,不重己灵”,这第一义谛的境界,如何可说呢?妙高山顶的风光,也就是第一义谛,不可言说。“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退一步,第二峰头方可讨论。怀让大师与石头和尚说的都是紧把宗旨的真实语。佛法道理的种种讨论和研究,都属于世俗谛的用心。如果把握了世俗谛和第一义谛的关系,就能够明白古人所讲都是刀刀见血、句句上乘的智慧。所以,这番问答,反复都不离第一义谛。

然而,现在的情况很不乐观,违背修行常识的误区非常普遍。一方面,学人想求深智慧却不肯下基础功夫。对于基础修行不重视,根基自然不牢固,犹如想建高楼但地基不牢,勉强垒起来几米,必然会倒塌。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深入修行需要具备两大基础:一是养成菩萨人格,一是通达般若正见。般若正见,就是第一义谛的理论认识;菩萨人格,则指世俗菩提心的养成。另一方面,学人在基础修行阶段,学的大多是世俗谛教法,这时就不适合希求第一义谛的证悟,这是修行的常识。像石头和尚、药山禅师、赵州和尚这样的大祖师,他们一生的行持与语录公案,都在反复开显第一义谛的修行要义,不断参悟咀嚼这样纯粹的般若智慧,才是觉悟自心的指南。

赵州和尚有很多说法,跟药山禅师如出一辙。他曾讲:“老僧此间,即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随伊根机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接他了也。” 与药山禅师“经有经师,论有论师,怪不得老僧”的说法完全一致。大禅师只传第一义谛,接引学人当下证悟自心,所以他不啰嗦世谛,不讲基础教法。在唐朝时期,基础教法大有人讲得,不需要大祖师为此分心。唐宋时期禅宗的发展有很好的土壤,戒律传统、经教传统、止观传统都非常丰富,禅宗祖师们只管直传妙心。

赵州和尚有一首诗《鱼鼓颂》,很著名也很通俗:“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莫怪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鱼鼓”俗称木鱼,赵州借木鱼来说法:无法给分别心炽盛的凡夫,讲究竟解脱的空性智慧,因为两者不在一个曲调。

赵州和尚到了晚年,弟子们想要为他建塔,待他圆寂以后入塔安葬。对于弟子们的举动,赵州和尚留下一首诗:“本自圆成,何劳叠石。名邈雕镌,与吾悬隔。若人借问,终不指画。”他说,此心本来圆满,为何还要用垒石建塔来安葬呢?塔修建得再好,也与我的本心有天地之别。如果有人来问,本心到底是什么?终是不能指示,不能描摹。赵州和尚说法非常微妙,非常活泼,所以他的语录公案犹如一大天书,是所有语录公案里最精纯、最难读的一类。

赵州和尚慈悲心切,说法众多,但是说的都是不可说的第一义谛,说了同于未说。因为没有动一念的分别心,是纯乎又纯的般若智慧。正因为此,赵州和尚的公案受到五家祖师们的一致尊重,参悟的人也特别多。从唐代、宋代,一直流传到今天。最著名的就是“狗子无佛性”的公案。

有人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学人追问:“上至诸佛,下至蚁子,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 州云:“为伊有业识性在。”

狗有佛性,这本是常识,面对学人的提问,赵州和尚却非常奇怪地回答:“无。”学人自然有疑,赵州和尚回答:“为伊有业识性在。”因为狗有业识,所以没有佛性。事实上,一切众生皆有业识。因为有业识,所以名之为众生。一切业识又本非实有,究其实质,业性无非佛性。所以,赵州和尚最后这一句,等于没有回答。大家参悟时可以不管这一句,只管这个“无”字。那到底该怎么参呢?

其实,在公案中就有参悟的方法。“上至诸佛,下至蚁子,都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学人这一问是关键。以世俗谛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常识。赵州和尚讲“无”,肯定不对,但是赵州和尚传佛心印,又必然不会胡乱说话。他是佛法大家,不可能跟释迦牟尼佛唱对台戏。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赵州和尚却道“狗没有佛性”。所以,学人当下便问:为什么?

一千年后的我们,如何来参呢?我们可以参问:为什么赵州和尚讲狗没有佛性?究竟为什么?到底为什么?把这个问题反复忆念,反复追问,直到引发疑问的思维状态。

提倡参“无”字公案,大慧宗杲禅师贡献最大。他要求学人,在生活当中,随时随地把“州云无”这个疑情提起来。这是一则特别经典的公案,迄今为止,“无”字公案在国际范围内依然盛行,构成了禅宗一大法门。这个法门的源头,是赵州和尚深湛的实相般若境界,加上从唐代一直到今天,有这么多祖师不断提倡,构成了这一法门的深远传承。我们思维、体会这一公案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跟赵州和尚接心,在接续祖师的法脉。

要想参好“无”字公案,既要对赵州和尚有信心,还要了解赵州和尚的生平。对于赵州和尚的其他公案,也要反复阅读,反复体会。就像赵州和尚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面前一样,可以随时想起他的种种问答,随时追问:“为什么说狗没有佛性?到底为什么?”

有一年,福岛庆道禅师带队,自日本前来柏林寺朝礼赵州和尚。在赵州塔前,一位法师躬身撞向塔基,痛哭流涕,他多年参“无”字公案,参得很痛苦也很亲切,对赵州和尚感情极深。

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也比较流行。有两位学人前来参学,赵州问:“上座曾到此间否?”一位答:“未曾到。”赵州讲:“吃茶去。”又问另一位:“曾到此间否?”答:“曾到。”赵州说:“吃茶去。”站在一旁的院主心生疑惑:“为什么曾到和不曾到,都教伊吃茶去?”赵州和尚喊了一声:“院主。”院主道:“在。”赵州说:“吃茶去。”

资料显示,很长一段时间,不管学人问什么问题,赵州和尚都以一句“吃茶去”来接引。这句“吃茶去”有多厉害呢?陈尊宿,曾任黄檗禅师的首座,是发现临济禅师的大祖师,后在杭州观音院传禅。有一天,一位师父自河北前来参学,陈尊宿问:“赵州和尚在河北主化,你有去参礼吗?”“我正是从赵州观音院来。”陈尊宿又问:“赵州和尚有何言句示人?”那位师父道:“有人问者,但云‘吃茶去’。”陈尊宿感慨道:“惭愧啊!这个禅法太高了,太殊胜了!”由此我们就可以略知“吃茶去”的价值和神秘性是何其重要!

未曾到、已曾到和院主,代表三类来参赵州和尚的禅者。未曾到,指还没有开悟的人;已曾到,是已经开悟的;院主所问,则与传禅有关:为什么对未开悟和已开悟的都用“吃茶去”来接引?院主得到的依然还是“吃茶去”的回答。所以说,这句“吃茶去”可没那么简单。依我自己的理解,“吃茶去”才是赵州禅法最核心的秘密。

“吃茶去”和“无”字公案,我们都可以反复体会,只要能够有效引发疑情,就是适合自己参的公案。用功久了,就应选定一个最相应的专注用心,反复咀嚼,反复参问,不断引发疑情功夫。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