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下篇
明影法师:药山一句子
2025 年 04 月 21 日
2024年1月1日,药山寺癸卯年禅七开示
我们能在禅堂里度过2024年的第一天,这特别吉祥,特别有意义。
人生百年,三万六千日,无非都是在忙身外事,从生到死,从死到生,无数生都是这么过的。
在禅堂里精进用功,打磨妄想,参悟本心,这不仅是今生最重要的事,无始以来像这样的好时光恐怕并不多。如果过去的每一天,我们都像今天这样度过,那么大家都不会是凡俗之辈。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的今生都很稀有难得,无论是在几十亿人群中,还是在我们无数次生生死死流浪诸有的轮回中。所以今生,尤其是此时此刻,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值得、非常珍贵的。
有道友表示,用功在不断地进步,同时也有很多疑问产生。我认为进步就会遇到疑问,疑问正是进步的地方。
也有一些道友已经掌握了用功的方法,这非常好。但是,掌握方法与稳定地用好,也还是有差距的。所以,我们大家都要有耐心,有长远心,这一定是个几十年和妄想打拼的状态。“如一人与万人敌”,进一步退十步,进进退退,屡败屡战,差不多是我们这个时期用功的基本写照。
那么,我们要降服妄想、参悟本心的要点在哪里呢?在于我们没办法以生灭心契悟本心。
不但我们没有办法,祖师也没有办法。正因如此,五祖大师讲:“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们只要还是妄念心,即使修到神秀大师的高度,也还是“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也就是说,我们以妄念心来觅无上菩提,是不可能实现的。经典里叫作煮沙成饭,沙子弄得再熟也成不了饭,我们的妄念心再怎么照顾得好也还是妄念心,不是真心。
可见真心确实是不可传的,所以“不识、不知、不说、不传”是石头门下、药山禅师这一支禅法的重要特征。为什么不说呢?因为没办法以妄心说,也没有办法说给处在妄念状态的人听。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证入真心呢?要证也还是要从妄念下手。所谓“打得妄念死,许汝法身活”,“但尽凡情,别无圣解”,“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既然以妄心不能够证入真心,我们把妄心摆平就好了嘛!也就是说,只要把妄心放下,那么当下即是真心。
妄心之所以是妄心,就是因为它里面有真心,但我们处在妄心状态,真心永远不显。只有把妄念心放下了、破除了,当下就是真心,这是修行的要害。
所以,我们不能以有所得心去修行,不能向外求,也不能向内求。这个“有所得心”就是凡夫的生灭心、我执心。因为它有局限,所以才有得失、有求取、有执着。
对于凡夫来说,能够放下妄心,打开本心,无疑是个巨大的突破,就好比一个穷苦的人,忽然发现家中久藏的巨款。但这是站在妄心的角度来描述的。站在真心角度,我们从来就没有迷失过,从来具足一切智慧功德。反观我们很多的经验、观念以及心态,还是牢牢地以妄念心为基础,这就是修行的根本障碍。所以,一定要反复地思维、辨别、陶炼,来破除我们的有所得心、功利心、执着心、是非心。
六祖大师讲:“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只要我们紧盯自己的妄念来修,不断地发现它的过患,不断地放下它,打磨它,智慧就会不显而显。这是一个必然进步的过程,关键在于盯着妄念来打磨。
打磨的方法诸如念佛、持咒、数呼吸、参话头,这些都是净治妄念的方便法门,并非实法。《楞严经》中二十五位法身大士各有各的修行法门,“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到家都是一样的。
但是,在所有法门当中,禅宗“反闻闻自性,反观观自心”一法最为锐利。一旦能够用上功,将是我们在生灭心、妄念心的状态下,最与真心相似的状态。因为它能够把能所心凝住。所以,祖师们才会反反复复地启发大众生起参禅的用心,也就是疑情功夫。
疑情就是疑问,想知道。但是妄心状态又没法知道,想知道,又不能乱想,因为所有的思维都是分别。就这样,保持一个“欲思而无思,不思而思”的想知道的状态、参问的状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欲求心,但是又没法求、没法想,这个状态最有利于破除妄念。因为它是般若智慧和菩提心的综合作用,这是证入本心的两大主因。
这也是为什么禅宗祖师——从古到今,各个传统,无论是石头一支,还是马祖一支,还是后来的五家法脉,都是这个宗旨,只是启发疑情的善巧方便各个不同而已。
云岩禅师是药山惟俨禅师的重要门人之一,是洞山禅师的师父。药山传云岩,云岩传洞山,这是曹洞宗法脉的源流。药山禅师座下,云岩、道吾、船子和尚、高沙弥都是著名的禅师。云岩禅师和道吾禅师两人经常在一起参禅问道,道吾禅师对云岩禅师的彻悟,起了非常关键的帮助和启发作用。两人的道谊,可以说是同门参学之典范。
云岩禅师曾是百丈禅师的侍者,长达二十年,但是依然没有开悟。后来,受道吾禅师之邀,云岩禅师前来药山参学。
云岩到后,药山禅师问他从哪里来,答曰:“从百丈来。”
药山禅师问:“海兄有何言句示人?”当时人称百丈怀海禅师为“海师”,药山禅师与他既是同门师兄弟,又是同在马祖大师座下参学开悟的法兄弟,所以药山禅师亲切地称之为“海兄”。
云岩禅师说:“寻常道:‘我有一句子,百味具足。’”
药山禅师问:“咸有咸味,淡有淡味,不咸不淡是常味,如何是百味具足呢?”云岩禅师一下就被考住了,这个问题似乎从没思考过。所以有时候,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善于提起疑问,才是进步的前提。
药山禅师又问:“海兄还有没有其它言句?”
云岩禅师讲:“有时上堂,和尚什么都不讲,拿起禅杖就把大众往外赶,赶到门口又把人喊住,等大众一回头,喝问一句:‘是什么?’”
药山禅师听后很感慨:“今日因你得见海兄!”
听到这里,云岩禅师当下就开悟了。这是为什么呢?很让人着迷。这是云岩禅师初见药山开悟的因缘。
云岩和道吾两人发愿要二十年不倒单参禅。所以,大家腿痛要忍一忍,我们刚刚才坐一周,修行的路还长着呢!古人为什么能开悟?用功精进,持之以恒。不但如此,还要百般参学。
有一次,道吾和云岩去参南泉禅师。
南泉禅师问道吾:“你叫什么名字?”
道吾禅师叫道吾宗智,于是他答:“宗智。”
南泉禅师问:“智不到处,作么生宗?”
我们的本心“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智慧到不了的地方,以什么为宗旨?这是南泉禅师用道吾的名字来考问他、激励他。
道吾是开悟的禅师,他的回答非常精彩:“切忌道着。”千万不能说。
南泉禅师很是感慨:“灼然,道着即头角生。”真是智慧锐利啊,但有言说就如同头上长角。也就是说,如果有所言说就等于动了妄念,动了分别心,也就离开了本心。所以本心境界没办法说,不能“宗”,也不能“道”。
三天后,道吾与云岩正在缝补衣服。
南泉禅师走过来问:“智头陀,你前天说‘切忌道着,道着即头角生’,那该如何行履呢?”即到这时,该如何修行、如何用功是好?
道吾禅师把针线一放,转身便进了僧堂,南泉禅师也回了方丈室。
过了一会儿,道吾又回来继续补衣服。云岩心生疑惑,觉得道吾对南泉禅师太不尊重了。道吾说:“你不妨灵利。”
云岩还是不解,于是跑去问南泉禅师:“为何刚才道吾不理会您的问题直接走掉了?”
南泉禅师说:“他却知向异类中行。”向异类中行,就是开悟以后深入众生界的菩萨行。
云岩又问:“如何是向异类中行?”
南泉答:“切忌道着,道着即头角生。”
道吾在门外听着这番对话,知道自己的师兄还未入门,因缘还不成熟,于是便和他一起又回到药山。
药山禅师问:“为什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云岩禅师说:“只为因缘不契。”
药山问:“什么因缘?”
云岩把话重复了一遍,药山听后哈哈大笑。
云岩追问:“到底什么是‘异类中行’?”
药山禅师说:“今日不作答,改天再问吧!”说完便叫云岩离开了。
道吾就站在方丈室的外面,当他听出云岩仍不能言下契悟时,很是着急,不觉把自己的手指咬出血来。
道吾、南泉、药山,这三位都是彻悟的大禅师,但云岩禅师此时彻悟的因缘还没有成熟,面对大家的反复启发,依然难以深入。
从方丈室出来后,云岩又问道吾:“和尚为什么不肯向我讲破?”
道吾禅师迅即低下头来,默不作声。
这都是在启发云岩的觉悟。
药山禅师有一次上堂讲:“我有一句子,未曾说向人。”
道吾禅师说:“相随来也。”即“我跟上了”。道吾是真正觉悟的。
药山这一句,从未对人说过,这是药山“一句子”重要的参悟课题。
因为这一句,确实是有,而不是没有,但是这一句从未对人说过,你也没得想。所以前面讲了“思量个不思量的”是参禅的要诀,但是那个“不思量的”是什么呢?你还得想一想。于是,药山禅师又给了一个课题:“我有一句子,未曾说向人。”这一句你也别想,因为他根本就没说,但这一句很重要,这一句搞不明白,就没有办法步入药山禅的堂奥。
而且,药山禅师与百丈禅师所讲又不一样。百丈禅师讲的是“我有一句子,百味具足”。药山禅师不认可,这个不认可当然不是真的不认可,但是他却说了一句“未曾说”的,到底这一句是什么,完全不可解释。
所以,我们每天体会药山禅,体会“思量个不思量的”,也可以把药山禅师没说的这一句当作课题:药山一句子,究竟是什么?
百丈禅师用拄杖赶大众,再叫回来问“是什么”,被称作“百丈下堂句”。其实是在激发大众参究自心是什么,不断地激励大家,要自问,要自参。
药山禅师的“我有一句子,未曾说向人”就成了我们参“是什么”的抓手——
药山一句子,到底是什么?究竟是什么?
当反复体会,反复参问。
我们能在禅堂里度过2024年的第一天,这特别吉祥,特别有意义。
人生百年,三万六千日,无非都是在忙身外事,从生到死,从死到生,无数生都是这么过的。
在禅堂里精进用功,打磨妄想,参悟本心,这不仅是今生最重要的事,无始以来像这样的好时光恐怕并不多。如果过去的每一天,我们都像今天这样度过,那么大家都不会是凡俗之辈。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的今生都很稀有难得,无论是在几十亿人群中,还是在我们无数次生生死死流浪诸有的轮回中。所以今生,尤其是此时此刻,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值得、非常珍贵的。
有道友表示,用功在不断地进步,同时也有很多疑问产生。我认为进步就会遇到疑问,疑问正是进步的地方。
也有一些道友已经掌握了用功的方法,这非常好。但是,掌握方法与稳定地用好,也还是有差距的。所以,我们大家都要有耐心,有长远心,这一定是个几十年和妄想打拼的状态。“如一人与万人敌”,进一步退十步,进进退退,屡败屡战,差不多是我们这个时期用功的基本写照。
那么,我们要降服妄想、参悟本心的要点在哪里呢?在于我们没办法以生灭心契悟本心。
不但我们没有办法,祖师也没有办法。正因如此,五祖大师讲:“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们只要还是妄念心,即使修到神秀大师的高度,也还是“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也就是说,我们以妄念心来觅无上菩提,是不可能实现的。经典里叫作煮沙成饭,沙子弄得再熟也成不了饭,我们的妄念心再怎么照顾得好也还是妄念心,不是真心。
可见真心确实是不可传的,所以“不识、不知、不说、不传”是石头门下、药山禅师这一支禅法的重要特征。为什么不说呢?因为没办法以妄心说,也没有办法说给处在妄念状态的人听。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证入真心呢?要证也还是要从妄念下手。所谓“打得妄念死,许汝法身活”,“但尽凡情,别无圣解”,“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既然以妄心不能够证入真心,我们把妄心摆平就好了嘛!也就是说,只要把妄心放下,那么当下即是真心。
妄心之所以是妄心,就是因为它里面有真心,但我们处在妄心状态,真心永远不显。只有把妄念心放下了、破除了,当下就是真心,这是修行的要害。
所以,我们不能以有所得心去修行,不能向外求,也不能向内求。这个“有所得心”就是凡夫的生灭心、我执心。因为它有局限,所以才有得失、有求取、有执着。
对于凡夫来说,能够放下妄心,打开本心,无疑是个巨大的突破,就好比一个穷苦的人,忽然发现家中久藏的巨款。但这是站在妄心的角度来描述的。站在真心角度,我们从来就没有迷失过,从来具足一切智慧功德。反观我们很多的经验、观念以及心态,还是牢牢地以妄念心为基础,这就是修行的根本障碍。所以,一定要反复地思维、辨别、陶炼,来破除我们的有所得心、功利心、执着心、是非心。
六祖大师讲:“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只要我们紧盯自己的妄念来修,不断地发现它的过患,不断地放下它,打磨它,智慧就会不显而显。这是一个必然进步的过程,关键在于盯着妄念来打磨。
打磨的方法诸如念佛、持咒、数呼吸、参话头,这些都是净治妄念的方便法门,并非实法。《楞严经》中二十五位法身大士各有各的修行法门,“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到家都是一样的。
但是,在所有法门当中,禅宗“反闻闻自性,反观观自心”一法最为锐利。一旦能够用上功,将是我们在生灭心、妄念心的状态下,最与真心相似的状态。因为它能够把能所心凝住。所以,祖师们才会反反复复地启发大众生起参禅的用心,也就是疑情功夫。
疑情就是疑问,想知道。但是妄心状态又没法知道,想知道,又不能乱想,因为所有的思维都是分别。就这样,保持一个“欲思而无思,不思而思”的想知道的状态、参问的状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欲求心,但是又没法求、没法想,这个状态最有利于破除妄念。因为它是般若智慧和菩提心的综合作用,这是证入本心的两大主因。
这也是为什么禅宗祖师——从古到今,各个传统,无论是石头一支,还是马祖一支,还是后来的五家法脉,都是这个宗旨,只是启发疑情的善巧方便各个不同而已。
云岩禅师是药山惟俨禅师的重要门人之一,是洞山禅师的师父。药山传云岩,云岩传洞山,这是曹洞宗法脉的源流。药山禅师座下,云岩、道吾、船子和尚、高沙弥都是著名的禅师。云岩禅师和道吾禅师两人经常在一起参禅问道,道吾禅师对云岩禅师的彻悟,起了非常关键的帮助和启发作用。两人的道谊,可以说是同门参学之典范。
云岩禅师曾是百丈禅师的侍者,长达二十年,但是依然没有开悟。后来,受道吾禅师之邀,云岩禅师前来药山参学。
云岩到后,药山禅师问他从哪里来,答曰:“从百丈来。”
药山禅师问:“海兄有何言句示人?”当时人称百丈怀海禅师为“海师”,药山禅师与他既是同门师兄弟,又是同在马祖大师座下参学开悟的法兄弟,所以药山禅师亲切地称之为“海兄”。
云岩禅师说:“寻常道:‘我有一句子,百味具足。’”
药山禅师问:“咸有咸味,淡有淡味,不咸不淡是常味,如何是百味具足呢?”云岩禅师一下就被考住了,这个问题似乎从没思考过。所以有时候,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善于提起疑问,才是进步的前提。
药山禅师又问:“海兄还有没有其它言句?”
云岩禅师讲:“有时上堂,和尚什么都不讲,拿起禅杖就把大众往外赶,赶到门口又把人喊住,等大众一回头,喝问一句:‘是什么?’”
药山禅师听后很感慨:“今日因你得见海兄!”
听到这里,云岩禅师当下就开悟了。这是为什么呢?很让人着迷。这是云岩禅师初见药山开悟的因缘。
云岩和道吾两人发愿要二十年不倒单参禅。所以,大家腿痛要忍一忍,我们刚刚才坐一周,修行的路还长着呢!古人为什么能开悟?用功精进,持之以恒。不但如此,还要百般参学。
有一次,道吾和云岩去参南泉禅师。
南泉禅师问道吾:“你叫什么名字?”
道吾禅师叫道吾宗智,于是他答:“宗智。”
南泉禅师问:“智不到处,作么生宗?”
我们的本心“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智慧到不了的地方,以什么为宗旨?这是南泉禅师用道吾的名字来考问他、激励他。
道吾是开悟的禅师,他的回答非常精彩:“切忌道着。”千万不能说。
南泉禅师很是感慨:“灼然,道着即头角生。”真是智慧锐利啊,但有言说就如同头上长角。也就是说,如果有所言说就等于动了妄念,动了分别心,也就离开了本心。所以本心境界没办法说,不能“宗”,也不能“道”。
三天后,道吾与云岩正在缝补衣服。
南泉禅师走过来问:“智头陀,你前天说‘切忌道着,道着即头角生’,那该如何行履呢?”即到这时,该如何修行、如何用功是好?
道吾禅师把针线一放,转身便进了僧堂,南泉禅师也回了方丈室。
过了一会儿,道吾又回来继续补衣服。云岩心生疑惑,觉得道吾对南泉禅师太不尊重了。道吾说:“你不妨灵利。”
云岩还是不解,于是跑去问南泉禅师:“为何刚才道吾不理会您的问题直接走掉了?”
南泉禅师说:“他却知向异类中行。”向异类中行,就是开悟以后深入众生界的菩萨行。
云岩又问:“如何是向异类中行?”
南泉答:“切忌道着,道着即头角生。”
道吾在门外听着这番对话,知道自己的师兄还未入门,因缘还不成熟,于是便和他一起又回到药山。
药山禅师问:“为什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云岩禅师说:“只为因缘不契。”
药山问:“什么因缘?”
云岩把话重复了一遍,药山听后哈哈大笑。
云岩追问:“到底什么是‘异类中行’?”
药山禅师说:“今日不作答,改天再问吧!”说完便叫云岩离开了。
道吾就站在方丈室的外面,当他听出云岩仍不能言下契悟时,很是着急,不觉把自己的手指咬出血来。
道吾、南泉、药山,这三位都是彻悟的大禅师,但云岩禅师此时彻悟的因缘还没有成熟,面对大家的反复启发,依然难以深入。
从方丈室出来后,云岩又问道吾:“和尚为什么不肯向我讲破?”
道吾禅师迅即低下头来,默不作声。
这都是在启发云岩的觉悟。
药山禅师有一次上堂讲:“我有一句子,未曾说向人。”
道吾禅师说:“相随来也。”即“我跟上了”。道吾是真正觉悟的。
药山这一句,从未对人说过,这是药山“一句子”重要的参悟课题。
因为这一句,确实是有,而不是没有,但是这一句从未对人说过,你也没得想。所以前面讲了“思量个不思量的”是参禅的要诀,但是那个“不思量的”是什么呢?你还得想一想。于是,药山禅师又给了一个课题:“我有一句子,未曾说向人。”这一句你也别想,因为他根本就没说,但这一句很重要,这一句搞不明白,就没有办法步入药山禅的堂奥。
而且,药山禅师与百丈禅师所讲又不一样。百丈禅师讲的是“我有一句子,百味具足”。药山禅师不认可,这个不认可当然不是真的不认可,但是他却说了一句“未曾说”的,到底这一句是什么,完全不可解释。
所以,我们每天体会药山禅,体会“思量个不思量的”,也可以把药山禅师没说的这一句当作课题:药山一句子,究竟是什么?
百丈禅师用拄杖赶大众,再叫回来问“是什么”,被称作“百丈下堂句”。其实是在激发大众参究自心是什么,不断地激励大家,要自问,要自参。
药山禅师的“我有一句子,未曾说向人”就成了我们参“是什么”的抓手——
药山一句子,到底是什么?究竟是什么?
当反复体会,反复参问。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