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影法师:石上栽花
2025 年 04 月 21 日
2023年12月31日,药山寺癸卯年禅七开示
有人问,能不能讲讲十二因缘?其实禅堂里用功,就是在修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所谓十二因缘,即缘起法则在生命流转上的具体反应。十二个环节是因果轮回的十二个阶段,一环套一环,从无穷远的过去,一直到今天,再到未来。这是十二因缘狭义的内涵。
广义的内涵,如《般若经》中所讲:“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这便是广义的十二因缘,也就是缘起法则,它涵盖一切佛法。
有没有一个核心来概括十二因缘?
“惑、业、苦”即是。惑,就是迷惑、无明。因惑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又因业招感种种的善恶果。
还有一个概括,叫作“无明、爱、取”。我们不能与真如本心相应,而是与无明相应,这是凡夫的“背觉合尘”。它的背后是无明——虽然真如本有,但由于我们不了解它、不认识它、没有发明它,所以妄认身心现象为实有,妄念分别不息,是为无明;以无明为因,造作种种身口意三业,强化种种分别取舍,执取种种身心现象为自我。然后根尘相接,产生各类触受,由触受引发贪嗔痴爱等情绪烦恼。再以此为动力,继续分别取舍,造作身口意三业。所以“无明、爱、取”即是十二因缘的三大内涵,贯穿十二因缘的全部。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就用“戒定慧”三学。
以禅堂用功来说,针对“无明、爱、取”的修行是这样的:
我们每天行香、坐香,除了吃饭、睡觉、如厕之外,一天都在用功中,没有再造作生死轮回的种种恶业。这相当于在修“不动行”,在禅凳上寂然端坐,身口二业不再启动。否则,在社会生活当中,我们天天待人接物,面对是非烦恼,各种造作,各种取舍,增长无明,增长烦恼——这都是在捍卫、增加轮回的力量。
在禅堂用功,就是在解决“取”的问题,是在断取舍。昨天讲怎么破分别取舍,“良由取舍,所以不如”,凡夫的妄心就是取舍,圣者的状态则是不动的真如。在禅七当中,持戒清净,没有染污的业习,它破的正是“取著”。
但我们依然有烦恼、有情绪,所以需要通过修不净观、数息观、持诵圣号经咒等,令情绪不起。这些都属于禅定的修习,它破的是十二因缘的“爱”这一支。修行有两大法门:禅定和般若。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就是调伏粗重的妄想,或者说粗重的烦恼。这里定慧不分,二者都在其中。
烦恼与妄想的根源是无明。犹如一道厚厚的屏障,无明令我们内心幽暗,智慧不能现前。破无明,就要精修止观,深参话头,体究我们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参究本心,打开本心。
所以我们在禅堂里用功,就是在修十二因缘的“还灭门”,可谓抓住了十二因缘修行的要害。
大家一定要知道,学习教理,重在运用。所以,现在正用的这一法,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它的要害在哪里?它为什么能够了生死?这些我们都要搞清楚。
当我们这样来学习,就容易相应,而且会感觉亲切。虽然我们坐在这里,腿子也痛,心里也憋闷,昏沉、妄想不断,用功夫用得也没那么好,也没见智慧发生。这正是因为无明妄想的力量太强大,我们现在学的这点功夫、这点智慧,打不赢它,根本就没法匹配。如古人讲“一人与万人敌”,如漫漫黑夜中微弱的灯光,如受潮的火柴很难点着,亮一下都很难得。这就是我们的真实状态。所以,修行一定要有耐心。
我们在禅堂里停止了造业,没有说是非,没有刷手机,而是在思维佛法。虽然思维得还没那么明了,但是我们正在努力。即便是古佛,也是由我们现在这个阶段修上去的。只不过过去佛都很精进,我们努力得还不够,可能也没那么灵敏、锐利。精进和智慧的不足,这两者一结合,就使我们流浪到了今天。所以修行要加紧,生命流转很快,一定要精进地用功,破除无明,息灭轮回。
禅宗用功,以“藉教悟宗”为主旨,这是达摩祖师初来东土就提倡的。尤其是这个时代,要特别重视“藉教悟宗”的宗风。我们学的一切教理,都可以跟禅宗做对比研究,互相支持,令参禅用功变得更加丰富、明白。
参禅与十二因缘、与缘起法则的关系如下:
参禅就是直接破分别,直接破十二因缘,直接破缘起,证入不动的本心。参究的话头,其实是以般若智慧为核心,它是慧观。把一切的道品——精进等所有的力量都用上,才能成就参禅的功夫。
破除分别、无明以后,这时打开真如本心,安住本心,十二因缘就此了断,如幻的缘起也到此止息。当止息之后,我们可以再妙用缘起,利益众生。
药山惟俨禅师,在马祖大师座下修行成熟以后,自述境界为“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皮肤脱落尽”,这个名色的身体得到净化。“唯有一真实”,只有智慧,不再有根尘的对待,不再有粗重的无明。这完全可以从十二因缘的角度来理解惟俨禅师的境界。
马祖大师鼓励惟俨禅师去传禅,对他说:“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古人讲住山,不是说到哪座山里结茅而居,而是去有因缘的地方,弘扬禅法,广度众生。
惟俨禅师谦逊地说:“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
马祖大师道:“不然,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宜作舟航,无久住此。”
禅者的修行当自他兼利,不能只知自修,而不去修菩萨行利益众生,也不能只度众生却疏于自修。但是,“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利益众生不可执着,修菩萨行也同样是了无所行。马祖大师的开示,正是《金刚经》法义的精要诠释:度尽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
禅宗这一法,是金刚般若智慧的传统。所以马祖大师鼓励惟俨禅师去为众生做舟航,在弘法度生中,陶炼禅境。用达摩祖师的话讲,即是“明佛心宗,等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行,就是利益众生的菩萨行;解,即是对般若智慧的通达。悲智双运,二者统一。
但是,惟俨禅师没有急着去度众生,他又回到石头和尚座下继续参学。
有一天,他正在石上端坐,石头和尚问他:“你在这里干什么?”
惟俨禅师回答:“一物亦不为。”
石头和尚又问:“恁么即闲坐也?”什么也没有做,那就是闲坐呀。
惟俨禅师马上回道:“若闲坐即为也。”闲坐也是“为”。惟俨禅师的解释里,有禅宗最核心的智慧。
石头和尚追问:“汝道不为,不为个甚么?”
惟俨禅师说:“千圣亦不识。”
千圣,就是贤劫千佛,也不认识我在这儿“一物亦不为”的境界。
诸佛安住在本心的境界,非动非静,非有相非无相,非乱非定,不是有为,不是无为,不是有色,也不是无色,一切皆非。只可自证,不可分享,十地菩萨也没有分享的机会。诸佛自证,不需要分享,也没法与众生分享,都是纯粹的自受用。
这是讲,真正见性的人,所见性的境界,没法用分别心、用识心去了解,去认识。非但我们不可以,诸佛也不可以。
佛度众生,运用“成所作智”,也要与众生交流,但也无法用识心来看本心。真心是不可触及的,不可以用识心来认识的境界。
此时石头和尚就放心了,知道惟俨禅师已真正到家,于是赞叹道:
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这首偈子很著名。真如佛性,从来跟我们在一起,起心动念都是它,从来未离开过,一离开,我们的肉体马上就坏掉。六祖大师也讲:“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正是因为我们有真如,所以才会有感知,有种种妄念。妄念虽是无明所生,因缘所摄,但它背后有真如,否则,妄心也不能称其为妄心。
“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我们天天都与真心在一起,但是它又不可见。“自古上贤犹不识”,自古以来的诸佛,都不能用识心去见它。“造次凡流岂可明”,凡夫怎么可以用分别心去认识真心呢?
这首偈子,包含了非常重要的智慧。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标准,可能很多修行人有过安定的体验,但那只是微细的妄想境界。
药山惟俨禅师在石头和尚座下的修行成熟之后,石头和尚同样鼓励他去传禅。
石头垂语曰:“言语动用没交涉。”
师曰:“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
石头曰:“我这里针扎不入。”
师曰:“我这里如石上栽花。”
石头和尚讲:佛性不在言语动用中。惟俨禅师回答:佛性也不在沉默寂然中。
石头和尚讲:“我这里针扎不入”,是百分之百、纯乎又纯的佛性。
惟俨禅师回答:“我这里如石上栽花。”石头上怎么栽花呢?根生不下啊。这也是在说佛性的纯粹圆满,不会再有妄念分别。
这都是一行三昧的运用,是大禅师悟后的修行。
惟俨禅师此时已经彻底成熟了,随后他便离开石头和尚来到了药山。
来到药山后,惟俨禅师并没有急于去建寺弘法。有资料记载,惟俨禅师三十年都没理会传法之事,而是天天读经,《法华经》《华严经》和《涅槃经》,这才有“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的诗句传唱。
既然全体佛性都已证入,而且念念都很清净,为什么还要读经呢?此时才是真正读经的时候。正如六祖大师所讲,“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已经获得解脱的人,要开解脱知见。因为要通达一切佛法,虽已彻悟真谛,但是俗谛,跟诸佛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此时正是深入经教的理想阶段。
在诸多记载中,大概只有惟俨禅师明确讲不要读经典。他不让大家读经典,但是自己天天读,终其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学人很疑惑:“和尚不让人读经典,为什么自己读呢?”
惟俨禅师回答:“我只图遮眼。”其实就是用经教来陶炼六根,净化六根,这是悟后修行的内容。
这就是药山惟俨禅师的修行风格。一出家严持戒律,勤学经论。这是一个阶段。成熟后,去亲近大禅师,参访学禅。到了弘法期,依然还是深度消化经典。他从基础的学习,到深入参禅,到悟后的修行,都是在般若智慧上用功,紧紧把握这一宗旨。
到了晚年,大概是百丈禅师圆寂以后,很多百丈禅师的学人前来追随惟俨禅师继续修行。即使如此,惟俨禅师也没有忙着上堂说法。
有一次,当家师说:“和尚久未上堂讲法,大众都很渴望。”
惟俨禅师回道:“集众,上堂。”
大众集齐以后,惟俨禅师端坐在法座上,一言不发,随即下座回了丈室。当家师很疑惑,赶紧跑去追问缘由。
惟俨禅师说:“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
药山惟俨禅师紧把禅宗的宗旨,只说最上乘的、第一义谛的禅宗智慧,不讲其他。面对一众学人,已开悟的无需再讲,还没准备好的时机未到,所以不说。当然,不说也是说,因为药山禅师念念不离本心。不说其他法,紧把宗旨,法门高峻,所以药山代表了禅宗最精纯的这一支传统。
有人前来求教:“学人己事未明,请师指示!”我还没有发明自己的本心,请和尚开示。
惟俨禅师沉默了许久,然后说:“给你说两句也不难,但如果我说了之后令你胡思乱想,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既耽误了你,也耽误了我。不如你也不问,我也不说。”
赵州和尚曾两次来到药山,《赵州录》里有这样的记载:“老僧见药山和尚道:有人问着,但教合取狗口。”如果有人问,让他把嘴闭上。在赵州和尚看来,药山禅法异常高峻。为何不说?因为究竟的法不可用语言说。同时,我们也要自参自悟,不能在语言上找出路,一切语言都是为了觉悟自心。“也不可绝却语言”,一切语言都是为了讲那个不可说的。
所以,祖师千说万说,都是为了让我们回头转脑,谛观自心,参悟自心,把本心打开。在没有出路的地方,不断地体会,耐心用功。希望大家认真努力!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