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老开示:究竟我是谁?
(未知)
究竟我是谁?
今天想要与大家分享一个题目: “究竟我是谁?”曾经讲过一个题目是“认识自我”, 那么我是谁呢?我们一般人所感受到的我, 是由一些什么样的因素组成的呢? 天天执著这个我, 天天在保养、维护这个我,“我”究竟是何物? 不是很清楚。
佛教虽然否定有我,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由色、心二法, 或者说由色、受、想、行、识五蕴而组成的假我还是存在的。没有这个假我, 就无法借假修真, 找到真正的自我。我们平常所执著的我, 就是由色、心二法所组成的假我, 或者说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所组成的假我。
看起来世界很复杂, 人也很复杂, 如果加以归纳, 整个世界无非就是两大因素, 或者说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精神, 另一部分就是物质, 这是现代人的表述方法。佛教的表述方法, 是把物质的部分称为色, 把精神的部分称为心。这两个字就把人生宇宙的万事万物概括无遗, 非常简练。
色法在我们人体上, 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心法是指五蕴中的受、想、行、识,或者说是六识的全部: 眼识、 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我们人体以外的物质的部分就是六尘: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这六尘, 把宇宙间的物质全部包括在其中。
为什么说五蕴组成的我是假我?
为什么说由五蕴所组成的我是假我呢? 因为只有当色、受、想、行、识这五部分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 这个假我才能够成立。但是这五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非常不稳定, 它具有可分性, 具有无常性, 具有空性,具有假设性。如果稍微加以分析, 要找到一个实实在在的我不可能。所以佛教认为由五蕴组成的我是假我。
假我的意义是什么呢? 佛教说为施设的我。本来没有我, 但是为了人类沟通交流的方便, 所以才施设了你我他的概念。你我他都是施设而有, 不是本来就有的东西。
本来就有的东西是什么?
本来就有的东西是什么呢? 就是五蕴的不确定性, 五蕴的假设性、假定性, 五蕴的空性。那才是本有的东西, 那才是不可改变的东西。
世界上的一切事, 没有一件事是不可以改变的。只有那个“一切事都是可以改变的”原理是不可改变的。佛教把这个不可改变的 “一切事都是可以改变的”的原理叫做空性。
平常我们不可能真正见到空性, 都是看到的表象。看到一个人, 是男人、是女人, 是老年人、是年轻人, 首先就在分别。有相而后分别, 分别之后产生妄想。分别本身也是妄想, 由分别而生的贪、嗔、痴更是妄想。
起了妄想, 就产生烦恼, 贪是烦恼, 嗔是烦恼, 痴是烦恼。贪的全过程,从起心动念一直到你所贪图的某一件事如愿以偿这整个的过程, 没有一点不是烦恼。因为即使你贪到手了, 你所贪的那个东西, 也具有不确定性,或者说也具有不确定的因素, 它也时时在改变。由于你所贪的东西时时在改变, 就引起内心的烦恼、内心的恐惧、内心的不安全。所以说,不论是得是失, 都是烦恼。
怎么样看破它?一切随缘。得也随缘, 失也随缘。
随缘的意思是什么呢?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 缘聚则有, 缘散则无。缘聚时不要过分贪求, 缘散时也不要过分失望。因为世事如此, 一切事物都是有条件的存在, 没有一件事物是不需要任何条件就能独立存在的。能得失随缘, 则心地泰然。有了这种认识, 从理解上来认识, 就是逐渐领悟、解悟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从修行上得到体悟, 那就是一步步地证悟, 一点一滴地在感受宇宙人生的真谛。
我们不要执著由五蕴组成的假我。不过, 即使是假我,我们也要随因缘而对待, 既不要执著它, 也不可虐待它。虐待了这个假我, 它不听你使唤, 你想往东走不动, 你想往西还是走不动, 你想多坐一会儿难受, 你想多站一会儿也难受。那就是人生不得自由, 不得自在。
要善待这个假我, 要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大原则下善待假我。所谓善待, 不是孤立地说善待, 是在随缘中善待。善待假我, 就有条件认识真正的我。
真正的我是什么?
真正的我是什么呢? 排除了那个可变的、无常的、有条件的假我, 那才是真我。那个我是什么呢?那个我是空性, 强安一个名字叫做我。有名字的东西都不实在。比如说, 一切事物都要改变, 这是一个真理, 这个真理是不可改变的。但是, 如果我们把这个真理执为一个实在的东西, 安立一个名字, 那它还是相对的。
空性是绝对的, 空性是没有名字的。空性是直觉的, 是现量的, 只可以受用, 难以向人解说。为什么呢? 因为这不是常人经验和理解的范围,如果你并不是从修行的亲证而来的体验, 只是一种知性的认识, 这种知性的认识敌不住烦恼。只有能够敌得住烦恼的那种认识, 才是真正的受用。
佛教是讲实践, 讲受用, 讲在生死关头看得破、放得下。五蕴的假我, 必须通过智慧的观照, 行深般若, 才能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见到了五蕴皆空那个不可改变的真理、空性。见到了这个空性, 就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是烦恼, 见到了空性就能断烦恼。
所以修行佛法, 一定是从破我执开始。我执从什么地方破, 从生活中破, 在修行中破。在什么地方修行? 在生活中修行, 在修行中生活。(选自《真际禅话》,略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