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影法师普门品第四讲:观音菩萨的发心与愿力
2025 年 05 月 01 日
《楞严经》讲:“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这就是说,我们那颗清净的纯粹自由的觉知心,当净化到了极点,“净极光通达”,无限的光明被打开了,这个光明有多广大呢,整个法界、整个世界都在它的包容中,所谓“寂照含虚空”。寂是寂静的意思,照是智照的意思,纯粹的觉性打开之后,它没有障碍,也没有限量,整个宇宙都在它的认知中,“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整个太虚都是心中的事。“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这时再看我们人间的生活,再看现在的状态,就像做梦一样。我们在梦中,会有种种的生活、种种的想法,但事实上那是我们的意识心没有休息,自己变的,醒来之后就会发觉完全不真实。觉悟的圣者就是这样的境界,他们看人间的生活犹如一场梦。
在《楞严经》第三卷的最后,对开悟的境界表达得特别清楚、形象: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楞严经》前三卷非常重要,大家可以请来阅读,深入研究。经中佛陀反复给阿难开示,到最后阿难破除了种种障碍,打开了本心,即此处讲的“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身心荡然”,指彻底放下了一切的执着、知见、思绪、欲望,包括对身体的、对世界的朴素经验。放下之后,“得无挂碍”。无挂碍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心遍及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看整个法界、无限的宇宙,就像看手中的树叶一样,非常清楚。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世界,世界是他,没有障碍。这时,“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世间所有事物都是自己的清净本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本心圆满,遍布法界,含裹十方,一切现象都是本心所现。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觉悟的圣者以法界为身,以太空为身,这时反观父母所生之身体,就好比在太空中漂着一个微尘一样,若存若亡,生灭不停,虚幻不实。我们现在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实,认为经典所开示的境界是虚,但对于开悟的人来说,后者恰是真实的生命状态,身体才是梦幻的、短暂的存在,而且很快就会无常坏灭。这就好比站在大海的角度看浪花,浪花有生有灭,海水无增无减,其实浪花从来就是大海。又好比我们与世界本来是无距离的,但是我们偏偏认为这一百多斤才是自己,外面是世界,这都是我们自生障碍,把自己与世界做了一个隔断。尽管我们与世界片刻不能分开,但我们念念固执的自我意识、念念现起的分别心、理性认识的障碍,使得我们与世界严重对立。只有放下这一切,我们才能成为世界真正的主人。以太虚为身,站在宇宙太虚的角度,再来看这个身体,如同一粒微尘。又像站在大海的角度看浪花,起灭不停。只要放下对浪花的执着,浪花本来就是大海。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这时就能清楚地自知,见到了本来具有的常住不灭的涅槃妙心。正如海浪有起伏,海水不增减;世界有变化,真心不变异;人有生死,真心从来不生死,便能顿时超越种种对于生命和世界的错误认知。
上面讲的这种境界,所有禅师彻悟以后都是如此,这就是成佛的境界。禅宗智慧就是观音法门,达摩祖师即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了解了这个境界,知晓了观音菩萨是以整个法界为身,是这样的智慧高度,我们就能知道众生与观世音菩萨是什么关系了。
一体而平等
凡与圣真性一体。在生命的真性层面——生命具备的自由性和觉知性,众生与观世音菩萨是平等的,不但是平等的,而且是一体的,是一个整体,就像浪花与大海,太空中的一粒微尘与太空。
在因果规律面前,圣贤与凡夫也是平等的,只是觉悟与否的不同。观音菩萨来人间应现,虽然她的心已获得自由,但是依然要尊重因果规律,顺应因果规律,不能超越因果规律而存在。在现象界,没有超越因果规律而存在的事物,佛菩萨亦复如是,这就是规律的严肃性。佛菩萨是认识了规律,通达了规律,因规律而得自由,能够运用规律去利益所有的众生。
我们为什么不能够想见观音菩萨就能见到?因为这也要受制于因果,要看我们是否具备见到观音菩萨的条件。由于我们心的状态不够好,所以有见有不见,不能轻易地见。对于已经觉悟的禅师来说,他们与观音菩萨是一个境界,可以与观音菩萨随时把手共行。
由此可知,众生与观音菩萨的关系,既是一体的,同时在规律面前又是平等的,但是有觉与不觉的差别。我们凡夫还没有觉悟规律,因此受制于规律并且局限于种种错误的认知障碍之中;观音菩萨则是放下了这一切执著,通达了生命规律,能够自由地运用生命规律的圣者。
先觉与后觉
观音菩萨的境界是众生本具的潜能。从觉悟的先后来说,我们与观音菩萨是先觉与后觉的关系。因此,一方面观音菩萨是我们的老师,她先觉悟了,所以她的经验就是我们的经验,可以指导着我们修行,开发我们自己的智慧。同时,观音菩萨所有的境界,她的远远超出人的认知能力,乃至于想象力的广大的慈悲心、奇特的神通妙用,也都是我们生命的潜能。
前面讲到我们与佛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是平等的,他们有什么高度,就意味着我们也有什么样的潜能,所以亲近观音菩萨,不仅仅要祈求观音菩萨救度我们,而是要比照着观音菩萨来修行。这是我们本有的能力和高度,实现这个高度,才是观音菩萨帮助我们的最重要的发心。
像母子,也像医患
站在观音菩萨广大的慈悲心的角度,她与我们又像是母子关系、医患关系。母亲对孩子的关心,那是人间最深沉的爱、最无私的爱。在菩萨的境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她的亲子,是她的一部分,就好比浪花与大海、地球与宇宙。这就意味着我们的问题就是观音菩萨的问题,因为她有愿,所有的菩萨都要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尽,我愿无尽”。
一切众生的苦都是菩萨的关切。她帮助我们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与我们怎么想没有关系,她帮助我们是无条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为她与我们是一体的。菩萨非常亲切地生活在这样的境界当中,她对我们的加持、利益,其实远胜过母亲对孩子。
观音菩萨对我们也像医生对患者一样。我们就像病人,生活在种种的幻想当中,观音菩萨就站在我们身边,一直看着我们,我们做什么梦,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怎样做对我们的生命更有益,菩萨了如指掌,且对我们无限地关切。我们要想感受到这个力量,就要放下种种的执着、观念、障碍,体会自心,只有对自心清晰了,令自心清净了,对菩萨给予的加持,对菩萨慈悲心的护念,才会越来越感到亲切。(摘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四讲)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