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人间(03)║ 开启说法之旅
2018 年 10 月 16 日
他离开了菩提树下的金刚座,决心接引众生走向光明。
佛陀独辟蹊径,突破一切障碍,在菩提树下彻底觉悟以后,一度沉浸在清净的喜乐之中。在《法句经》中,佛陀以简要的语句宣布自己实现的智慧成果:“造屋之人,终为所获!今此房舍,毋令再筑!屋顶已倾,梁柱已折!心离造作,贪爱尽灭!”
佛陀把我们生活的世界比喻为一个岌岌可危的大房子,我们是房子的建造者和拥有者,房屋不断地毁坏,我们不断地建设,困苦没有尽头,身处危机但不自知。而这一切问题的源头,皆因一颗没有觉悟的心,把各种欲望当作生命的本能,错误地认为身心之内住着一个真实的自我。
佛陀突破了那个虚假的自我,一切矛盾土崩瓦解。心灵不再妄动,各种欲望彻底止息。“我如是心等,清净澄明,无垢无染,柔软堪任,坚固不动摇,已心趋向无漏智慧。”觉悟者的心灵状态,清净而澄明,没有欲念和痛苦,真实稳固,柔软慈悲,坚强有力,具足一切良知良能。
据另一部经典《华严经》描述,佛陀觉悟以后非常感慨:“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便能证得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等。”
也就是说,佛陀发现了生命世界的秘密:所有生命都本来具有无限的智能,只是被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局限了,只要舍离固有的错误认识和习惯,一切智慧将会不求自得。生命本来尊贵,本来平等,本来就拥有无限潜能,只要愿意放下各种执着和欲望,每个人都能成佛,都能达到纯净而自由的生命境界。
觉悟之后,佛陀在菩提树下流连徜徉了四十九天。有时他连续七天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菩提树,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有时他连续七天踱步,来消化已经获得的智慧;还有一个七天,佛陀在菩提树附近的目真邻陀水池禅坐时,经历了恶劣的狂风骤雨,而他岿然不动,经受着风雨的考验……
其间,佛陀像科学家检测新研发的产品一样,谨慎地检查所到心灵境界是否真实和彻底。他运用已获得的智慧发现“缘起法则”是宇宙现象演变的普遍规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没有孤立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而真实的自体。一切现象互相关联,彼此相待存在;有则俱有,无则俱无;生则共生,灭则同灭。宇宙万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这是彻底的辩证法。至此,佛陀觉悟了两种真理,一是对生命觉知本体的认知,二是对宇宙和生命现象变化规律的洞见。
但是在觉悟真理之后,佛陀面临又一个难题。他思忖到:“我获得的这种智慧,深刻、微妙、不可思议,唯有智者能解。而众生深为欲望束缚,以假相为真实,以邪见为智慧,难以实证缘起智慧。如果我宣示这种法,众生不能理解,也是徒劳心力!”
悄然离开世间,独自证入涅槃,似乎是一个现实的选择。但佛陀那颗悲悯众生的心,令他不忍独善其身。最终,他决定离开迦耶山菩提树下的金刚座,怀着一颗救度众生的大慈悲心,准备说法利人,觉悟世间,帮助众生解除生死苦恼的束缚。
首先应该为谁说法呢?佛陀想到了他的两位禅定老师,阿罗逻仙人和伏陀迦仙人。他知道,以两位老师的德行和智慧,一闻教法便能觉悟。遗憾的是,这两位老师在不久前皆已去世。伤感之余,佛陀想到了昔日陪伴他修苦行的5位同伴,即憍陈如等人。了解到他们正在几百里外恒河岸边的鹿野苑修行,佛陀便启程前往鹿野苑。
在旅途中,佛陀遇到了一个名叫优波迦的苦行者。他为光明圣洁的佛陀所吸引,礼貌地询问:“尊者,您的老师是谁?您的老师传授您什么教法?您浑身散发着光明和祥和,您一定是一位有成就的圣者。”
佛陀坦诚地告诉他:“我没有老师,我已觉悟了宇宙真理,止息了一切邪见和烦恼。别人没有得到的我已经得到,别人没有觉悟的我已经觉悟。朋友!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和你分享我的智慧。”优波迦以为自己遇到了狂人,就应付着说:“好啊!但愿如此,谢谢尊者!”说完,摇头离去。佛陀的第一次说法,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佛陀的仪容风度,让人一见便为之心折。有两位商人带着大队人马路过,见到佛陀,非常恭敬地供上米糕和蜂蜜,并向佛陀请教。佛陀用石钵接受了两位商主的供养,用他所觉悟的“五戒”和“十善业道”法门,指导他们关于做人和经商的智慧,并接受他俩成为在家弟子。这是佛教最初的两位在家信徒。临别前,佛陀送给他们两根头发以作纪念。
这期间还有一位婆罗门曾向佛陀请教:“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婆罗门?”佛陀回答:“婆罗门者,恶习尽除,不骄不慢,心地清净。学识丰富,谨守净行,能如是者,堪受其名。尘世人间,无所染着。”也就是说,一位合格的宗教人士,应该没有粗恶的言行,没有傲慢的态度,心地宁静纯洁;不但要有丰富的学识,而且还能坚守寡欲的生活,能做到这些,就符合自己的身份了,就能远离世俗的困扰。
佛陀没有简单否定印度教的信仰传统,而是将生命智慧直接传达给这位婆罗门。佛陀对其他传统和文化形式,从来是包容和尊重的。他甚至没有创造几个新的概念,比如“涅槃”、“轮回”、“三界”等,都是印度文化中已有的概念。对于古印度已有的宗教形式,佛陀加以辩证地取舍,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以此来传达纯粹的生命智慧。之后佛教的传法形式不断发展演变,遵从的也是佛陀这些身体力行的原则。

敦煌壁画 度化五比丘
“一切众生,有心识者,自制不害,其福难计!不受贪嗔,无知束缚,厌离欲乐,其福何如!但当能舍,骄慢我执,其福无上,一切天人!” 佛陀明确地宣说,一切生命如果能管理好自己,不伤害他人,远离贪欲、仇恨和愚痴,放下傲慢,清空自我意识,就能获得圆满的生命境界。
到达鹿野苑后,佛陀找到了曾随他一道出家修行的5位同伴,开始向他们正式宣讲佛法。在佛教史上,这被称为“初转法轮”。 憍陈如等5人很快开启了佛法智慧,成为伴随佛陀的首批僧侣,号“五比丘”。从此佛教智慧开始广布天下,佛陀就像尘世里的一盏明灯,接引众生走向光明的解脱大道。
原载于《环球人物》杂志
“佛陀故事”专栏
2018年第4期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