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师开示佛陀,释迦族的圣者

上篇  下篇

佛陀,释迦族的圣者

2018 年 09 月 15 日

佛陀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后人尊称他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者。

佛陀,简称佛,意思是觉悟的人。每当想到佛陀的时候,我心里总是涌动着无限的感动与感慨。作为人类的一员,佛陀在菩提树下完成了伟大的觉悟,圆满开发了生命中本有的无限智能,实现了人类共同关切的终极价值,其意义何其深远!所以,努力亲近佛陀,是一件让人受用不尽的事情。

大约2600多年前,在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南麓,有一个名叫迦毗罗卫国的小国家,领导者是部落酋长释迦族的净饭王。这里风景秀丽,森林繁茂,物产富庶,民风淳朴。有一天,净饭王的夫人摩耶夫人在回娘家生产的途中,路过蓝毗尼花园时,因旅途劳累而小憩,在一棵蓊郁葱茏的无忧树下,生下了悉达多太子。


太子诞生


悉达多太子生活的时代被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东西方重要的思想传统多是在这一时期诞生或成熟,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则诞生了老子和孔子等圣贤。那时候的印度,宗教非常发达,有些宗教传统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时至今日,关于宇宙诞生和人类起源的种种学说几乎都能在古印度找到依据。当时,离开家庭生活,成为游行独居的沙门是很多人向往的理想,主持祭祀等宗教仪式的婆罗门(古印度教的修行者)则是最尊贵的阶层。

佛陀身为王公贵胄,并不满足于荣华富贵的生活,也不耽于一家一族的繁荣。他为了解决人类面对的宇宙人生的根本困境而出家,经过七年艰苦卓绝的修行,亲身验证了印度社会固有宗教传统的局限,最后独自一人在菩提树下,经过七昼夜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伟大的觉悟。

佛陀觉悟的智慧有两个方面,一是圆满开发了生命中本有的智能;二是以此通达的智慧为基础,洞见了世间万象及其背后的规律。佛陀的成道,意味着在生死苦海中挣扎的人类,从此拥有了一座永远闪亮的灯塔。

因为已经通达了生命的真性,佛陀恒时处在不可动摇的宁静中,常人涌动的欲念转变为纯净的喜乐;由于放下了以自身为中心的固执,佛陀能准确而客观地了知世间万象;因为洞见了生命一体而平等的真相,佛陀打开了无限宽广的慈爱情怀;因为洞见了生命自主自觉的规律,佛陀放下了对权威的执着,平等而亲切地与所有人交流自己对真理的认识,无条件地支持每个生命的智慧成长。这就是佛陀圆满的生命境界!


敦煌壁画 说法图

为了和所有的人分享这一智慧成果,佛陀和弟子们共同建立了丰富的佛教学修传统。然而,令人感慨的是,两千多年过去了,这一智慧成果并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重视,甚至在许多佛教徒中,愿意分享佛陀智慧成果的人数也是少之又少。

很多佛教徒更愿意满足于成为佛陀的信仰者,而不是佛陀所期待的,成为像他一样的觉者——和佛陀一样勇于面对人生的一切苦难和问题,敢于让这一切彻底结束,愿意把自己当作佛来期许和培养,把生命本有的觉知品质开发出来,让觉悟的光明和生命内在的自由成为人生此刻的现实。

经典中记载,佛陀这样期望菩萨们:“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意即众生皆能成佛,佛陀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佛陀是为每个生命觉悟的,他希望每个人像他一样完成自己的觉悟。尽其一生,佛陀都在反复强调他与一切生命的平等。

准确描绘出佛陀的生命状态,是走近佛陀的重要课题,然而佛陀生活的时代文字还不发达,弟子们是以记忆的方式来记录佛陀的问答和生活事件的。早期靠师徒间口耳相传来传播,大约过了三百年以后才有了文字经典。由于古印度人不重视时间和纪年等,包括佛陀的出生和涅槃等重大事件,在不同的佛教传统中也有明显的差异。问题还不止于此,由于理解力和文化习惯的巨大差异,不同传统和不同时代,人们对佛陀的描述有很大不同,这使得准确描述佛陀的生活风貌变得几乎不可能。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对于人们对自己的不同解读,佛陀很是认同。因为这是每个人必须要接受的现实,每个传统中乃至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时空角度,以自己的文化品格和智慧起点来面对佛陀及其教法的,这既是每个人无法超越的局限,也是每个人天然拥有的无法被剥夺的独特权利。对此,佛陀给与我们平等的尊重。

事实上,佛陀永远都是每个人的佛陀。不同人写作的佛陀传记,都有作者智慧高度的局限;不同传统中记载的佛陀形象,也会与具体的民族智慧和文化习俗相一致。印度佛教是印度人的,而中国佛教是中国人的。佛陀的伟大之处在于,一方面尊重不同的理解乃至曲解,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引导不同的人认识宇宙人生中本有的规律,帮助每个人逐步通向生命平等的高度。

历代佛陀智慧的探索者们,没有人能完全摆脱自身角度的局限,所以关于佛陀的叙说呈现出多种版本。但关于佛陀生平的重要环节以及佛陀智慧的基本内涵,当代流行的各大佛教传统又非常一致。这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一大奇迹。所以,秉承这一传统,我所叙述的佛陀故事,没有一个不是慎重地取自权威的佛教经典,不敢有一事主观臆造。但为了阅读的趣味性,其中对佛陀生活化的描述则又不可避免地会有所发挥。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一方面与佛陀住世时期有很大不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物质生活相对丰富,各种知识和信息泛滥,心为物役成为通病;另一方面,人类再一次走到社会生活迅速变化的十字路口,生命的根本价值等问题再一次引起人类的普遍关注,悉达多太子在王宫中的焦虑,再次成为人类普遍的关切。因此,这是一个需要佛陀的时代。在理性人文非常成熟的当今时代,我们应以何种角度来理解佛陀?如果佛陀来到今天的世界,将会是何种风采?这是我时常心心念念参悟的问题。
 

原载于《环球人物》杂志

“佛陀故事”专栏

2018年第1期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