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下篇
明影法师:在生活中参悟缘起智慧
2025 年 05 月 17 日
非常高兴能够在初冬季节跟大家相聚,今天的题目是“在生活中参悟缘起智慧”,我们分八个方面来讨论。
壹 缘起法则的重要性
缘起法则是贯穿佛法的核心智慧。佛陀觉悟了缘起法,然后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也是依据缘起法来建立教法。这是就佛法而言。那么,就世间法来讲,缘起法则不是佛陀制定,而是法界本有的。一切世间法、一切现象,它的生与灭,内在的规律也是缘起。
我们经常讲大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实,只有两个内涵堪当“道”的地位,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离开它:一个是缘起智慧,再有一个就是真如,证悟了缘起智慧所开显的生命本有的智觉。所以经中讲:“见缘起者见法,见法者见佛。”这就是“缘起法”的深刻性和价值,它可以涵盖一切法。
下面我们依缘起法则来抉择佛陀所宣说的五乘教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
人乘以“五戒”为核心,也就是说五戒是做人的正业。如果你认真按照五戒生活,那么你就具备继续做人的条件,否则就要看过去生的积累了。所以,持守五戒是依缘起法则建立的人乘正因。
“十善业道”是天乘的因。十善业道里边没有五戒里的“不饮酒”(“不饮酒”是个遮戒),包含五戒里的“不杀、盗、淫、妄”。又把“不妄语”开成四个: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语。对于口业的要求更高了。为什么呢?因为以得生天道来说,比如绮语,也就是开玩笑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因为色界天都是在禅定中,无色界天的定境更深妙,但是开玩笑的心是个散乱心、戏论心,与定不相应。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语,还有十善业道的后三个法门——不贪、不嗔、不痴,也是同样的道理。总之,除了持好四根本戒之外,还要精修禅定才能够得生天的果报,所以十善业道是依缘起智慧建立的天乘正因。
接下来,“四圣谛”——“苦、集、灭、道”,它是声闻乘的正因,包含世间、出世间两重因果。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佛陀依据缘起智慧洞察,发现世间以苦为特质,而苦产生的因就是集,也就是无明、我执、贪嗔痴。那么如何来息灭苦、证得灭谛呢?要通过精修“戒定慧”三学、“三十七道品”,也就是道谛。所以,四圣谛的内涵,包括苦产生的原因,息灭方法,和息灭以后的结果,都是依据缘起法则来建立的。
接下来,“十二因缘”,就更不用说了。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讲的是大到无穷远的过去到现在、再到无穷远的未来,小到每一个念头的生灭起落,都在发挥作用的十二个因果链条中的诸环节。所以有时候讲缘起,在南传典籍里边指的就是十二因缘,讲我们“生从何来,死向何去”的那个机制。
那么大乘呢?整个大乘教法,就是通达一切现象的因果本末,最后彻底破除一切无明,证得圆满的佛智。唯识、中观是大乘教法的两翼,一个是相宗、一个是性宗。相宗讲的就是具体的任何一念、任何一个现象,我们所说的心法和色法,它生起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息灭。这实际上讲的是微细的因果,所以学唯识的重点是建立因果的智慧。那么中观呢?《中论》里面讲:“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你看,《中论》讲的就是空性,缘起的核心深义。
所以说,缘起这一法总摄全部佛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读一切大小乘经论,重点要知道它是讲什么因果的,把握住了这个要义,这部经论你就抓住要点了。区别无非是说,不同的经论是针对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讲不同层面的缘起法则。
我们学禅,虽然禅宗是教外别传,但是对于没有教理基础的人,你要借教悟宗。同样学教理,我们跟教下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抓核心,也就是抓缘起!直接以缘起法则来看一切经论。
既然缘起法则是佛法的核心智慧,涵盖如此广泛,为了便于大家把握,我们把它分成三个层面,层层深入,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首先是“世谛缘起”,就是我们平时在现象层面讲的因果规律——“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只要是在有相的层面,我们对因果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教条的、不准确的,我们修行就是要不断地超越教条和局限的一面。当我们最终超越一切现象的束缚,见到了真性,那就叫“真谛缘起”。但这还不是佛智境界,佛智要通达一切因果本末,同时又一念不生,也就是“中道缘起”,这是唯有佛才能达到的圆满智慧。禅宗的彻悟,也要到这个境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才是缘起最深层的智慧。
贰 依缘起智慧抉择禅宗修行
既然我们可以用缘起智慧抉择五乘,当然也可以抉择禅宗。
比如禅宗鼎盛的唐宋时期,它的修行特色就是直接参悟“真谛缘起”和“中道缘起”,参我们的真如妙心。光见到妙心还不行,还只是云门禅师讲的“不见一法,始是半提”(空一切相了,缘起智慧刚走了一半);通达万法的因缘本末,直入佛位,那才是禅宗的彻悟。现在我们多数人还在世谛缘起的学修阶段,不能以我们的智慧来认知和模仿唐宋时期大禅师的境界,否则,你不得受用反过来又诽谤祖师的法,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瞎汉乱做”。
我们净慧老和尚很慈悲,提倡“生活禅”。他根据现代人的根性,将修行分成几个阶段,告诉我们,我们想深入祖师禅,首先要做好基础修行。换句换说,古人直接参真心,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学禅,要依据生活禅的路径,首先重点体会和参悟世谛缘起。
世谛缘起就是妄心的规律,现象界的规律。我们在生活当中,如果不能体会和参悟世谛缘起,不懂因果,不按因果去生活,那么你就会被因果所缚,天天纠结,烦恼痛苦。如果我们学习生活禅,愿意在生活当中理解因果,用因果来指导自己生活,那我们就渐渐与道相应了。
上次讲过,我体会生活禅有两个要点,一是般若正见的建立,二是菩萨人格的养成。树立般若正见就是通达缘起,能够准确或者相对准确地理解缘起智慧,然后用它指导我们生活,改过迁善、持戒布施,那么我们就能够不断地养成菩萨人格。这就是参悟缘起智慧跟生活禅学修要点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就是用缘起智慧来完成般若正见和菩萨人格的建立。
叁 世谛缘起的基本智慧
下面,我们探讨一下世谛缘起的基本智慧。
首先,“如是因,如是果”。因果真实不虚,这是因果规律的严肃性。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定是这样的。假如有个东西偶然随机发生,不受因果制约,那就意味着它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发生,它的出生是无条件的,那谁能把它破坏掉?!这样的东西存在吗?不存在!
所以当我们觉得,老天爷太不讲理了,太没公道了,怎么这个时候这么倒霉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呢?到底还有没有因果?!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一定是你自己错了。没有因果它是发生不了的。为什么这个时候发生,为什么发生在你身上?这都是条件啊,只是我们对那个因缘还不了解。
物理学家讲宇宙大爆炸,最开始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形象,然后一个没有理由的大爆炸产生了粉尘和能量等等,这都是科学家们的主观认识,可能借助了一些仪器探测到的数据,比如电磁波转换成的图像等,但这跟客观还是差远了!人间很多现象还说不清呢,不要说遥远星系,宇宙起源了。这都不符合逻辑。为什么发生,为什么那个时候发生?显然它是有条件的。
所以,如果用缘起法则来抉择,你会发现从古到今,不管是中国古代一些学说的拥趸、古代印度的禅定大师、西方的哲人,还是我们现在的科学家,他们与缘起相违背的那些方面,有的时候也挺荒唐的。任何科学门类,如果借鉴佛法的缘起智慧,都会越发展越理性。个人也是一样,你只要觉得特别委屈或痛苦,一定是没有用因果来自我认知。这就是因果法则“如是因,如是果”的严肃性,它的价值真实不虚。
有时候我们在生活当中,觉得实在是太不合理了,那是因为我们所谓的“合理”是很局限的。真实的因果规律是不可思议的,只是当前我们没办法用自己的智慧去准确认识它。非但我们,阿罗汉也做不到,因为阿罗汉只能前知八万劫、后知八万劫。十六万劫很长,但是我们每一个生命的历史都是无限的,前后十六万劫相对于无限的生命长河来说,也只是一眨眼。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没有通达一切因果本末,当你判断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有可能犯错误。
所以大家真的不要将某些坊间传闻,作为自己建立价值观的基础,很危险。最好你直接去看《法句经》,看佛陀的那些本生故事,那是佛陀亲口说的,真实不虚。为什么佛讲法之后很多人就悟道,因为佛说的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教条,他了知听法者累劫以来的因果本末,当然一说就说到心坎里,有的听法者马上就放下了,悟道了。
慎重对待因果,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态度。经典里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相信,你所受的,一定与你做过的有关。“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只管做,一定会有果报,但是果报什么时候成熟,你可不要期望,任何期望都是自寻烦恼,都是痛苦的源泉,都是障碍。“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为什么畏因呢?就是因为他知道做了就一定会有果报。
中华民族有着超常的智慧,这是毫无疑问的。你看,我们的祖先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些话都是极其符合因果规律的。老子讲,“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管你对我好不好,我都会对你好,善待一切才是真正善待自己,是吧?大家要把握这个核心。
肆 自心是因果的核心和枢纽
虽然因果规律不可思议,非常精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条主线来把握它,就是我们的自心。一切因果以我们的心为核心和枢纽。你在想,你在说,你在做,你在种因。你是在给予,还是在索取;你是在给世界制造正能量,还是释放负能量,当下因果立判。全在你的心。这是活的,活因果,一切在这儿找答案。所有的是非,都在你自己内心找答案。你不要说:哎呀,我们学佛,都成了菩萨,那这个世界的恶人可就得逞了!你放心,只要你按因果去做,别人堕落,障碍不了我们成长;你成长了,就会净化你的国土,同时转化他。
我们的心是因果的核心和枢纽,那么怎样净化因果呢?当然是在生活中参悟自心,净化自心。在缘起法则的智慧当中,我们的心叫遍行因,在与我们相关的一切因果当中,都有它的参与。当你知道了这一点,你就会了解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重要,转化自心比转换那件事情本身重要。很多人都想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其实每个人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这才是最现实的。六祖大师讲,“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就是这样子的,盯着自己的过,看住自己的心,别总盯着别人的。“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紧紧抓住自心这个因果的核心和枢纽,参悟自心,净化自心。
那么可能有些同参道友会有疑问:既然因果真实不虚,绝对不会有一法在因果之外,绝对不会有偶然性,这与宿命论有什么差别?
宿命论,它是对缘起法则的机械理解。你看,因果以我们的妄心为核心,我们的妄心是活的,是吧?蚂蚁往东爬行、往西爬也行。所有的生命都是活的,妄心也是活的。但是我们的妄心又没有离开真心,尽管我们看不到它,但真心是无限自由的,只因妄心遮蔽不能显现。真心无限的自由性打不开,不能成为现实。所以,自心这个因果的枢纽,它本身是活的。
同时,三宝的智慧是通向无限自由性的。因为它源于诸佛觉悟真心,通达了缘起。佛陀依据那个无限自由的真心,建立了通向无限自由的宝贵教法。所以整个佛法,它是通向无限自由的。
那么我们本具的、自由的真心,结合通向自由的教法,两者一旦相应,我们改变自己因果流向的阀门就打开了。我们接受了顺应因果规律的智慧,就会依缘起法越来越自由,走向解脱的道路。背离了缘起智慧,我们就会被动地被因果所转,越来越束缚。自由或束缚完全是自己的事,是我们对因果的认知程度和运用能力的问题。所以,检验一个人学佛的好坏,就看他摆脱因果缠缚的能力如何,看他的自由性如何。
以十二因缘为例,我们说妄心是所有因果的核心和枢纽。所以,当我们的妄心止息,把中间那条线给抽掉了,整个因果链条就不了而自了了。所以说,二乘圣贤,阿罗汉与辟支佛,尽管以妄心、我执为枢纽核心的三界内事物跟他有千丝万缕的因果联系,但是由于他安住在清净的涅槃当中,不让妄心现前、不于三界现身,所以因果也拿他没办法。
所以说我们于因果法则有自由性和创造性,不是宿命论。宿命论危害很大,持此认知就会看不到业果的虚幻性,执其为实有,不思进取,不能勤修善法。所有业果皆如幻,你参不破,放不下,它就是真的,继续相续;你参得破,放得下,它就不能现行。
另外有一类人,他们天不怕地不怕,认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但是折腾了半天,才发觉任何事情一丝一毫都不会逃出因果规律的制约。想创造出一份伟大的事业,你也要依据缘起法则,光蛮干是没用的。
因果是真实不虚的,非常严肃,同时它也是无限复杂的,环环相扣,滚滚向前,永远不会回头,不会简单重复。任何因果,都是针对具体的人、具体的生命造作的,它们因新的烦恼、新的智慧的介入,而产生新的行为、新的业,并不断往前发展。这正是为什么只有佛陀才能从无限复杂的万事万物当中,清楚地认知和准确宣说缘起智慧。它不是一个法则,也不是一个公式,它是无形的,蕴含在万事万物当中,佛陀通达了一切事物生住异灭现象的因缘本末,才有这样的智慧。
所以,任何一念、任何一个行为,它都是全新的;任何一个果报,它也是新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机会,无限的可能性,切不可等闲视之。不要让简单的一句“哎呀,随缘吧”,就把自己成长的大好机会、改天换地的机会、彻底觉悟生命智慧的机会,拱手相让了。这不是佛教徒的态度。你想想,一刹那就可以顿悟成佛,还有什么是不可改变的?即便那件事情因缘早已成熟,我们没办法改变那个事实,但改变它表现的形式是没问题的,尤其是我们改变自己面对它的心态,那就更没问题了。如果我们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你学一分,就能改变一分。其实,你的认识,你的态度,那个事物表现的方式,这些都是对它的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并没有所谓的定业,都在我们的认知和改造的范围之内,就看我们做的程度如何。所以,当我们懂得了缘起智慧,就应该不断地追求生命的理想境界,尽快地建立一种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机制。
伍 《中论》对于缘起智慧的阐述
下面跟大家讨论一下龙树菩萨的《中论》对于缘起智慧的表述,可以说它阐释了因果最核心的要义。《中论》云:“不即不异因,是故名实相。”如果以实相智慧来认识因果,那就是因跟果不一不异。这才是对因果最准确的表述。我们平常讲,因跟果一定是一样的。这样讲也对,如是因,如是果,强调了因果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但是刚才我们讲了,因跟果没有简单重复。如果因跟果完全一样,那不就等于一切都没有变化,不就成了常见了吗?因果是复杂的,它是众因缘生法,然后不断地流徙迁变,都不是单一的因跟果的关系。所以,所有的果,都是组成它的因构成的;但同时,果跟因也不能划等号,也不会完全一样。因跟果不异,因跟果不一,这才是最准确的对于因果关系的表述。用僧肇大师《肇论》里面的话来讲,就叫“果不俱因,因因而果”。果里边没有因,但又都是由因形成的,是这么一个辩证的关系。不断地体会这句话,参悟这句话,这是参悟缘起的一大法门。这不是我们用逻辑思维能够建立的。这样的体会和参究,能够不断地破除我们逻辑思维僵化和教条的一面,开启我们的缘起智慧。
陆 生活禅的缘起智慧
下面,我们依据缘起智慧来回顾一下生活禅的二八方针。老和尚提出做人的八字方针是“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我们为什么能够信仰三宝?那是因为我们过去生曾经亲近过三宝,于佛法的修学有过收获,种下了善根种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信仰可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所以我们要通过继续亲近三宝,不断地学习经论,不断地思维、体会和实践,然后提升它。怎么来提升呢?核心智慧是因果。通过对于因果的学习和参悟,提升我们的信仰,让我们过去生种下的朴素的善根种子生根发芽,不断成长,变成一种智信,成为我们未来生命成长的原动力。这样,我们才能够依据缘起法则建立健康的价值观,也就是能够建立良心。建立了良心,我们就能够自觉地过符合因果规律的生活,也就是道德生活,形成道德自律。所以,对因果的学习,对缘起法的学习,是做人八字方针的核心法门。它可以提升信仰,建立良心和道德。
做事的八字方针是“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首先,“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有人认为,自己能够生活得很开心,身体很健康,还能够熏修佛法,按照因果来讲,这是自己的善业带来的,为什么还要感恩一切呢?你要知道,即便是自己有善根,但是我们身边所有这些人、事、物,以他们的存在为缘,才能够让我们的善根有机会得以成熟,善因得以兑现。不然的话,你孤家寡人一个,生活在真空环境当中,肯定实现不了现在的善果。当我们带着一种感恩的心态,就增进了跟天地万物、社会人群的良性互动,增进了我们的善法,跟大家结了更好的缘,同时也是对他人善法的支持。古人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为什么?你受了别人的恩惠,就是我们过去生在他身上种的善因成熟了,这时如果你认为这本来就是自己的福报,理所当然地接受就完了,那你的福报就损减了。这时候如果你能滴水之恩,涌泉以报,那就意味着你把那一分的善果变成更多的善因,这才是符合因果的态度。
第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为什么要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呢?因为从反面来讲,因果自负。如果有人犯错误,不讲道理,不信三宝,他堕落,他因果自负,我们代替不了,也伤害不了我们。当然,如果对方用恶业来针对我们,可能引发我们的恶业,这就要考验我们的修行了。你懂得包容,能够忍辱,甚至能够尊重、关心、同情对方,用悲心来面对,就相当于我们还了这个债,同时结了一段善缘,这反而是我们提升自己的机会。刚才我们讲因果以自心为核心,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成长负全责,别人只是我们生命当中的客人,代替不了我们成长。观音菩萨也代替不了。所以对于没有修养的人、不可接受的事,我们要理解、要包容。你理解不了,包容不了,说明你对因果理解得还不够深。
第三,“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过去生的善业成熟,让我们有足够多的福德因缘。同时,我们也应该增进它,让我们的善业更加广大。让善果继续成为善因,由一分善果变成无数的善因。如何成就善因善业呢,就是要回报给社会。这个时代,很多人都非常自我,算计得很清楚,很狭隘,把财富和资源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特别不肯付出。你要知道,自私自利是痛苦的源泉,那叫愚痴。整天抓住那些东西不放,是很没出息的,知道吗?如果能够随份随力地回报给社会,这才是顺应因果的生活态度,那你就天天开心,天天自在,心量越来越广大,而且福报越来越大。我们在家居士要善于布施,对象要从身边开始,多孝顺父母,多照顾子女,尤其夫妻之间不要在财务方面起争执,包括亲戚朋友之间,只要别人要得合理,你给得起,你就尽量给,给出去的东西都是对的。往回拿反而要小心。所有给出去的,不管多少,给得心疼才对,因为这说明你修行精进,探到了你的极限,那是打开心量的地方。你总是给得很轻松,某种程度上说明你修行还不够精进,知道吗?佛陀时期有一对老夫妻,只有一身衣服,谁要出去谁穿。结果丈夫出去听佛讲经,哎呀,太有收获了,他真想供养佛,可就这一身衣服,供养出去老两口今后谁也出不了门了,怎么办?纠结了一下子。不行!还不知道有没有明天呢,供养了再说。于是他把自己的衣服当场就欢喜地供养给了佛陀。当时,大地震动,佛陀很赞许,意思是他的布施很珍贵,具有无量无边的清净功德。当然话说回来,我们作为凡夫,承受程度也是有限的,你要逐步来探自己的底,不要一下子就全部布施出去,否则刚布施完就后悔,也不好。这是以分享的心回报大众。
最后,“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结缘就是因果。你要知道,因果是严肃的、公正的。你不要觉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好像别人都无缘无故跟你过不去,其实这些都是因果规律的自然作用。你跟人结过善缘,自然就能和谐相处,成就善果;你跟人结过恶缘,就要准备承当。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幅常见的有趣构图——一头大象立于大树旁,象背上顶着一只猿猴,猴背顶着一只兔,兔背上又有一只鸟,称为“和睦四瑞”,表示和睦共处的意义。小鸟为先住山谷中者,为土中之种子施肥;在种子生长为枝叶茂盛的树时,为后来的兔子提供食物;在树结果时又为再后来之猿猴提供所需;在成长为大树后,最后入住谷中的大象得以遮荫。四兽和合共处之功德,惠及国家得享太平。小鸟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成佛前的过去世,兔、猴及象则分别为佛陀的亲近弟子阿难、舍利弗及目犍连三位尊者的过去生。
所以,佛陀过去生多少年如一日,都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结善缘,才使得他在建立教法的时候,舍利弗和目犍连是他的左右手,阿难是他的侍者。这些都是在因果中的,并不是说佛陀就可以超越因果。
如果结了恶缘呢?佛陀在世的时候也不是所有人都支持他,诽谤的大有人在。提婆达多不也跟佛抗争,闹个没完吗?佛陀在很多世以前,曾经是山中修行的忍辱仙人,歌利王见了他之后,没几句话,就要割截他的身体。这就是因为跟歌利王过去生的因果,忍辱仙人还有业报要还嘛,还了就没事了,而且忍辱仙人还发愿成佛以后,首先来度化歌利王。后来歌利王托生为憍陈如,果然成为佛陀的第一个弟子。
所以说在因果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你想过理想的生活,有理想的人际关系,唯一的办法就是卯足了劲儿随时随地结善缘。生活理想的程度,就取决于你落实的程度。如果以这个态度去生活,且不说未来生如何,你这辈子的人际关系、生活氛围、工作环境,准是一天一个样。不信你就试试看。
柒 《二入四行观》中的缘起智慧
下面,我们依据缘起智慧来领会一下达摩祖师的教法。生活禅的修行有一个特色,就是要回到祖师的源头,借教悟宗,这也是达摩祖师的开示。禅宗祖师的语录是极重要的,所以《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是生活禅修行的重要依据,我们要反复看,反复体会。达摩祖师的这篇《二入四行观》,就是祖师语录核心中的核心。
我们用今天所讲的缘起智慧,简单地解释一下。“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就是指依据经论的学习来参禅,直接参真心;在生活当中,运用缘起智慧去修行,就是“行入”。
四行里的“报冤行”,就是逢苦不忧。里面讲得很清楚,自己受苦,虽然现在没犯,也是过去的恶业所致,正好体怨进道,还债修行,两方面得益。面对苦,勇敢还债,体怨进道,然后成长,这就是报冤行。
什么是“随缘行”?就是说有了好的成就,不管是生活,还是事业上,也不是全部来自现在自己这一点努力,而是自己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了。用完就完了,也不要自以为是,盲目自高自大,特别浮夸、浮躁。这个叫遇乐不喜,也是依据因果法则所建立的生活态度。
这样的话,不就等于无所求吗?是的,无所求,才是禅者的态度。第三就是“无所求行”。无所求是不是好像很消极、很枯寂啊?不是的。无所求是指对世间的、外在的成就等等,无所求。不等于说你行菩萨道无所求,不等于你修布施、持戒无所求,不等于你修心无所求。正是因为放弃了世间的种种所求,这时候我们身心就自由了,正好求道。这时一心来观察身心。咱们老和尚总是讲,把握当下,把握当下。你只有放弃了身心世界的那些在意,才能够把心收回来,一心观照自己的身心,这就是最基本的当下智慧,是基础的禅观。观心,常观自心,时刻跟自己的身心五蕴在一起,观察它们,不断照,不断照。
当不断深入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你会照见五蕴皆空,身心顿然超越。超越以后还怎么生活呢?那正好见到了我们真实的生命境界,本性打开了,正好生活啊,这叫“称法行”。称法行是一行三昧的境界,是祖师们悟后的生活。“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念念跟自己的真心在一起。
《二入四行观》的四行,由用因果来面对生活当中的苦与乐,到最后放下外在世界,一心观照自心,到最后证得空性之理,超越身心,依空性之理生活,在生活中六度四摄齐修。这时候既是还过去的债,也是利益众生,同时净化自己的正报和依报。內净根身,外净国土,这就是圣位的菩萨行。
所以整个《二入四行观》,我们都可以依据缘起智慧把握它的要义,重点是要落实。我们天天读,把它背熟了,然后踏踏实实地践行,就是对生活禅非常实在的、准确的把握。
捌 修生活禅的果报与利益
最后,我想跟大家讲一讲修生活禅的果报与利益。虽然说我们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但我们抉择一下果报与利益,也能够使我们建立信心,发起修行的动力。
如果我们真是按照达摩祖师讲的,按照缘起智慧去生活,我们就能做到宠辱不惊,也就是古代圣贤们所说的八风不动心。然后,我们的身心比较自由了,就可以更好地建立善法,从善如流。以此为基础,我们再参禅,参究我们的真心,直到证入真心,通达缘起,完全按照缘起来生活,这是我们需要实现的目标。在教下,可能需要多生多劫;于宗门,一生、两生、三生,我们有希望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现在还在资粮位修行,读经明理,不断地学习、思考,布施、持戒,看自己的心,改自己的过失,坐禅降伏妄想。当我们身心安定,八风不动,可以一心来观照自心了,这时就进入到加行位,也就是参禅的阶段。当真正破关以后,超越了身心世界的束缚,发起顺应因果的广大的菩提心,这才是生活禅的高级阶段,也就是修道位的修行。资粮、加行和修道,这是修行的基本次第。禅宗虽然讲顿悟,只是说把握了自心这条主线,在见地上直取佛智的境界,但是功夫的阶段还是很清楚的。
讲太高了,有的时候可能会够不着。起码我们在资粮位,在生活禅的初级阶段,先把它修好,建立般若正见,养成菩萨人格,宠辱不惊,八风不动,从善如流,建立善法,为参禅打好基础。在此,我愿意跟大家共勉。好,感谢大家!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国湖南药山寺 感恩尊重知识产权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China Hunan YaoshanTemple Thanksgiving and res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